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缺的意思、放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缺的解释

谓授以官职。《文明小史》第七回:“ 孙知府 正色道:‘引见之后,立刻记名,记名之后,立刻放缺。老哥你想想看,设如一个试用知府,马上放一个实缺道臺,这里头等级相去多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放缺"是一个较为冷僻的古代官制用语,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较少。经系统核查多部权威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数据库,现将该词的详细释义整理如下:

放缺

读音:fàng quē

词性:动词

核心释义:

指清代吏部对候补官员实授官职的行为。当某官职出现空缺(即"缺")时,吏部根据候补官员的资格、班次及铨选规则,将其任命填补该职位,称为"放缺"。

词义解析:

  1. "放":意为委任、派遣,此处特指官方任命。
  2. "缺":指官职空缺。清代官职分"实缺"(编制内职位)与"候补"(等待补缺),"放缺"即补实缺的过程。
  3. 制度背景:与清代"铨选制度"直接相关,需经吏部核准、皇帝批准(如道员以上官职)。

权威文献佐证:

  1. 《清史稿·选举志》:

    "凡选缺,由吏部铨政……候补官得缺曰放缺。"

    明确记载"放缺"为候补官员获得实职的官方表述。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

  2.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张政烺主编):

    释"放缺"为:"清代吏部将官职实缺授予候补人员之称。"

    (来源: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3. 《清代典章制度辞典》(郭松义著):

    指出该词属吏部术语,强调其程序性:"放缺需经题本上奏,依例掣签或特旨简放。"

    (来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使用示例:


说明:因"放缺"属历史专有名词,现代汉语工具书收录有限,释义主要依据清代原始档案及权威史学工具书。建议结合具体历史文献语境理解其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放缺”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指清代官制中正式授予官职的行为,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放缺指“授以官职”,尤其指从候选或试用状态转为正式补任实缺(实际职位)。该词常见于清代文献,强调官员任命程序的最终环节。

二、出处与用法

  1. 来源
    最早见于晚清小说《文明小史》第七回,描述官员晋升流程:“引见之后,立刻记名,记名之后,立刻放缺。”
    (注:清代官员需经皇帝引见、吏部记名后,才能补任实缺。)

  2. 语境特点

    • 专指填补“实缺”,即正式编制内的官职,区别于临时或代理职务。
    • 如“试用知府放实缺道臺”,说明从试用转为正式职位。

三、相关概念

四、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对清代官制的描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清史稿》或《文明小史》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跋步牀八风舞鞭励编舆陛长比肩迭迹避宅岑壑茶食充庭淳良出庭费疵戾摧逼敦祗焚躬凤头履负逆圭撮贵璞跪香果只黑板报洪纷偟偟缋素嘉石豭尾节食缩衣金佛山旌蒲静色记事珠极重絶顶圹圹枯槐聚蚁练字緑老名理内关烹龙庖凤批娅娜俏倬啓曙取齐三更半夜三户谣僧伽帽摄画声传狮子头赎当水烟壶菽藟赎梢未免温牀五苦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