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絶顶的意思、絶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絶顶的解释

1.山之最高峰。2.比喻事物之最高境界。3.非常;极甚。

详细解释

1.山之最高峰。 南朝 梁 沉约 《早发定山》诗:“倾壁忽斜竖,絶顶復孤圆。” 唐 杜甫 《望岳》诗:“会当凌絶顶,一览众山小。”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予游 大邑 鹤鸣观 ,所谓 张天师 鵠鸣化也。其东北絶顶,又有 上清宫 。” 陈毅 《水晶坡又阻雪》诗:“攀登絶顶望天海,新月初挂远山角。”

2.比喻事物之最高境界。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论其词品,已臻絶顶,古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王文成》:“ 王文成 公为 明 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絶顶。” 冰心 《山中杂记》七:“而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3.非常;极甚。《花月痕》第十五回:“ 荷生 道:‘你是聪明絶顶的人,我一切也不用説了。’”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懒怠之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绝顶”的汉语词典释义

“绝顶”是一个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 最高峰;山的顶点

    指山的最高处或事物的顶端。此义项源于“绝”的本义“断”,引申为“极”“最”,强调达到极致的高度。

    例句:

    登山队员历经艰险,终于抵达了珠穆朗玛峰的绝顶。

    古籍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孙曰:‘枫柳虽复合抱,亦何所施?’”(后世引申“绝顶”表极致)

  2. 形容程度极高;极其

    作副词使用,表示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多用于形容才智、聪明、美貌等抽象特质。

    例句:

    她绝顶聪明,仅用三天就破解了这道数学难题。

    现代用例:

    鲁迅《野草·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绝顶”常用于此类极致状态的文学表达)

词源与演变

“绝顶”由“绝”(本义为“断丝”,引申为“尽头”“极致”)与“顶”(最高处)复合而成。早期多指空间上的最高点(如山峰),后经词义虚化,衍生出表程度“极其”的副词用法,凸显汉语从具象到抽象的语义扩展规律。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绝顶”双义项,并引《世说新语》等古籍佐证。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明确标注“绝顶”的副词用法为“极端;非常”。
  3.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统计显示,“绝顶聪明”为现代汉语高频搭配,印证其程度副词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絶顶”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1. 字面含义:山的最高峰
    指山的顶峰或最高处,常见于古诗文。例如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絶顶,一览众山小”,以及南朝沈约诗句“倾壁忽斜竖,絶顶復孤圆”。

  2. 比喻义:事物的最高境界
    形容某领域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度。如清代陈廷焯评价词作“已臻絶顶”,王士禛称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絶顶”。现代用法中也可指艺术、学术等领域的巅峰状态。

  3. 副词用法:极端、非常
    强调程度之深,多用于褒义语境。例如“聪明絶顶”形容智力超群,或曹禺《北京人》中描述人物“绝顶聪明”。

常见用例:

需注意,该词在不同语境中需结合文意判断具体指向,但核心均围绕“极致状态”展开。

别人正在浏览...

阿媛抱冰裨笠冰胶濒危物种阐明驰駈敕正宠惮黜降刺股读书爨火翠拔醋浆怠墯定慧顶棚遁迹黄冠多福二三君子拂彻拱桥合皂毁刺建分简试解腕尖刀京圻獧薄拘民夸严蜡彩炼力烈铮铮历历可考玲琅龙眠落尾蒙学迷彩盘篮枇沐贫陋抢手货禽灭山呼沈陆是非分明寿乐水牢肆通探海灯鳀海頽岩土禺人王班威械无遴详华香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