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之最高峰。2.比喻事物之最高境界。3.非常;极甚。
1.山之最高峰。 南朝 梁 沉约 《早发定山》诗:“倾壁忽斜竖,絶顶復孤圆。” 唐 杜甫 《望岳》诗:“会当凌絶顶,一览众山小。”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予游 大邑 鹤鸣观 ,所谓 张天师 鵠鸣化也。其东北絶顶,又有 上清宫 。” 陈毅 《水晶坡又阻雪》诗:“攀登絶顶望天海,新月初挂远山角。”
2.比喻事物之最高境界。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论其词品,已臻絶顶,古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王文成》:“ 王文成 公为 明 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絶顶。” 冰心 《山中杂记》七:“而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3.非常;极甚。《花月痕》第十五回:“ 荷生 道:‘你是聪明絶顶的人,我一切也不用説了。’”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懒怠之感。”
“絶顶”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字面含义:山的最高峰
指山的顶峰或最高处,常见于古诗文。例如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絶顶,一览众山小”,以及南朝沈约诗句“倾壁忽斜竖,絶顶復孤圆”。
比喻义:事物的最高境界
形容某领域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度。如清代陈廷焯评价词作“已臻絶顶”,王士禛称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絶顶”。现代用法中也可指艺术、学术等领域的巅峰状态。
副词用法:极端、非常
强调程度之深,多用于褒义语境。例如“聪明絶顶”形容智力超群,或曹禺《北京人》中描述人物“绝顶聪明”。
常见用例:
需注意,该词在不同语境中需结合文意判断具体指向,但核心均围绕“极致状态”展开。
《絶頂》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达到最高点、巅峰或顶峰。它包含了「絶」和「頂」两个部分。
「絶」的部首是「糸」,表示与线相关的事物,总共有 12 个笔画。
「頂」的部首是「頁」,表示与头部相关的事物,总共有 9 个笔画。
《絶頂》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意为达到文学、艺术、技术等领域的巅峰,非常卓越和出色。
「絶頂」的繁体字为「絕頂」。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絶」可以写作「绝」,「頂」可以写作「顶」。
他的演讲技巧达到了絶頂,令人难以置信。
组词的例子有:絶得、絶技、絶壁、頂点、頂峰。
近义词包括:巅峰、顶点、极点。
反义词包括:低谷、低点、底层。
安亲百中避暑饮不料僝偢次后词文大红日子单毫等歇吊钩第一代电子计算机腭锋纷纷封寄敷蘂干豫功化管涵海城罕物河汊子核起划地爲牢黄祚回告浇伪结轖浄办举对巨人长德旷荡两体练事闾里女儿泡腾贫交嵚崟求通拳勇染草韶鲜身范盛春是故时针时装表演束隘松煤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头场捥发尪驽魏石经香令闲丽潇洒啸吒缬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