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缋素的意思、缋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缋素的解释

语本《论语·八佾》:“绘事后素。”谓先有白色底子,而后施以五彩。后遂以“繢素”喻修饰。 唐 白居易 《白苹洲五亭记》:“盖是境也,实 柳守 滥觴之, 颜公 椎轮之, 杨君 繢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黄人 《<清文汇>序》:“至 萧梁 哲储,始别加组纂,剖觚繢素,渐毗审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缋素(huì sù)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形和词源角度展开分析。根据《汉语大词典》,“缋”指彩绘或刺绣花纹,《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织余也”,段玉裁注引申为“绘绣之工”;“素”本指未染色的丝帛,《礼记·玉藻》载“大夫素带”,郑玄注“素谓生帛”。两字组合后,“缋素”特指经过彩绣装饰的白色丝织品,常见于古代服饰或礼器装饰。

在文学语境中,“缋素”逐渐衍生出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表达对华丽文采的追求,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以“缋采明丽”喻文章之美;另一方面承载着“返璞归真”的哲学意涵,宋代朱熹《诗集传》注《诗经·唐风》时强调“素以为绚兮”的朴素美学观。

该词在当代语言使用中虽不常见,但仍作为专业术语存在于纺织史研究和古籍校注领域。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清织锦文物中,多件标注“缋素纹”的藏品印证了其工艺特征(《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19版)。

网络扩展解释

“缋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1. 基本释义
    该词源自《论语·八佾》中的“绘事后素”,原指绘画时先以白色底子为基础,再施加五彩颜色。后引申为“修饰”或“润色”,比喻在已有基础上进行美化或完善。

  2. 词源与结构

    • 词源:出自《论语》中孔子对礼仪与本质关系的讨论,强调基础的重要性。
    • 字形结构:“缋”为左右结构,本义指彩绘;“素”为上下结构,指白色丝帛,合称后形成比喻义。
  3. 文学例证
    唐代白居易在《白苹洲五亭记》中曾用“杨君缋素之”描述景观的修饰过程,体现该词在文学中的实际应用。清代黄人《<清文汇>序》中亦借“缋素”表达对文采的雕琢。

  4. 现代理解
    现代语境中,“缋素”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讨论,强调在基础框架上进行艺术或逻辑的深化,例如文章润色、设计完善等场景。

注音与拼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原文及相关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案牍拔和拔茅暴风骤雨禀才草稕儿巢繇成灾摛词赤罽赤纁雠定打交道吊牌抵假低眉垂眼定谳抵掌而谈斗进黩贿尔夕肺石风刺風走干啼湿哭骾骨搁手圪渣构图郭隗尊徽睇翚服郊扉精要炯思军管举选凉景隶汉喽罗履谦拈度尼师但那弄权偏名冗繁柔澹肉糜社稷坛使民同爨童趣图绘蜗痕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五茄无业游民误用香橘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