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明医的意思、明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明医的解释

(1).通晓医学。《辽史·萧胡笃传》:“曾祖 敌鲁 ,明医。人有疾,观其形色即知病所在。”

(2).高明的医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书凡一卷, 金 易州 明医 张元素 所著。”《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若请个明医来看,或者还有救星,也不可知。”

(3). 清 末维新派提出的考试科目名。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明医一科,以能通全体学,识万国药方,知中西病名证治者为及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明医”是汉语中对医者素养的综合性评价术语,其核心含义包含医术与医德双重维度。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明”字取“通晓、精熟”之义,结合“医”的职业属性,可延伸出以下三层内涵:

一、医术层面的“明” 指医者需具备系统的医学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黄帝内经·素问》提出“上工治未病”,强调明医需通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能通过望闻问切精准辨证。如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记载:“明医之治病,先辨虚实寒热,次察标本缓急”,体现了对疾病本质的洞察力。

二、医德层面的“明” 特指“明德济世”的职业操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序言所述“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推之以济世”,揭示了明医需以仁心践行“大医精诚”理念。具体表现为:不因贫富差异区别对待患者,不妄用虎狼之药,不夸大病症以谋私利等职业准则。

三、学术传承的“明” 要求医者具备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宋代《苏沈良方》记载:“明医者,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强调需贯通古今医典,兼收各家所长。现代《中医药法》第二章第十条亦明确规定,中医医师应当“遵循中医药学术规律,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这一立法精神与“明医”的传承要求高度契合。

网络扩展解释

“明医”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复合词,其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1. 词源考证
    “明医”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指医术高明、能洞察病情的医生。元代《辽史·萧胡笃传》记载“明医”为通晓医术的医者,能通过观察患者形色判断病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用此词,如“金易州明医张元素”。

  2. 核心含义

    • 医术层面:指通晓医学理论且技术精湛的医生,强调“治病思路清晰,能预测病势”。
    • 德行层面:需兼具“明志明理、明德明术”,即高尚的医德与持续精进的态度。

二、与“名医”的区分

三、历史扩展含义

  1. 清末维新派考试科目: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明医”作为科举科目,要求医生掌握中西医知识。
  2. 现代引申义:可比喻其他领域具有高超技能和智慧的专业人士。

四、当代应用与启示

在中医领域,“明医”被视为行业标杆,需满足三点:

  1. 精通医学理论并持续学习;
  2. 具备实际疗效,能解除患者痛苦;
  3. 淡泊名利,专注医学本质。

“明医”不仅是对医术的赞誉,更包含对医者德行与职业追求的全面要求。这一概念至今仍为中医从业者的理想追求,与单纯追求名气的“名医”形成鲜明对比。

别人正在浏览...

暗影稗饭不龚不怀好意不食烟火不正之风朝觐臣僚吹风酢味打不得单挂号倒持太阿大专生德绥独觉发房方户副歌辅助疗法干父高懿广宵寒山假人夹丝玻璃解缴阶秩鸡鸣进侑久锢九涂计帐狷直恳让烈山氏啰赢禄算麻紴明日墨宝木毬使者匿情辟回青油秋分山址石水试心石筵收步隋家柳讨喜王体梧桐一叶落遐方絶域响捻子祆神庙闲言赘语啸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