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国库的粮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宋 亦饥,请於 平公 ,出公粟以贷。”
公粟是汉语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官府所有或公田所产的粮食,常见于古代文献与经济制度语境中。具体释义如下:
官仓粮食
指由官府征收、储存或支配的粟米(古代泛指粮食)。
来源:《周礼·地官·仓人》郑玄注:“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穀之物……公粟则用以给王膳及赐予。”
例:“岁饥,发公粟以赈民。”(《孟子·梁惠王下》)
公田所产之粟
特指周代井田制中,由庶民共同耕作公田所产的粮食,归属统治者或国家所有。
来源:《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郑笺:“公田者,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事。”
例:“公粟积于仓廪,以备凶年。”(《汉书·食货志》)
赋税代称
古代田赋常以粟米缴纳,“公粟”可代指需上缴官府的粮食税。
来源:《文献通考·田赋考》:“秦汉之制,三十税一,收公粟以实仓廪。”
赈济物资
官府在灾荒时开仓放粮,所发粮食即称“公粟”。
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私粟”指私人所有的粮食(如《韩非子·五蠹》“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而“公粟”强调国家或集体属性。
现代汉语中,“公粟”一词已罕用,其概念转化为“公粮”(如1949年后中国的农业税制度),或泛指国有储备粮。研究古代经济史、制度史时仍需精准理解其原义。
主要参考来源:
“公粟”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公粟(拼音:gōng sù)指国库的粮食,也可引申为国家或公有的财产。其概念源于农业社会对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视。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描述宋国饥荒时,国君动用国库粮食赈济民众。
构成解析
“公粟”一词集中体现了古代国家对粮食资源的管控理念,其核心内涵是公共性与储备职能。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左传》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
标容避吏不干不凈采捕尝禘嵖岈山澄浆泥陈桥兵变陈述出头人打交待蹈死鄂尔多额赋蕃长翻环港警槁腐诰札出身革革蛊胀骇鷄犀杭州湾黑吊搭鐄鐄夥繁互相诘晓寖微金盏花蠲增军律闶阆烂贱连杯连枷零桂流标螺亭妙处不传魔氛凝铸旁推侧引亲痛仇快神峯适孼霜锐舒荣树桠淑祯四冲松绿填街塞巷同甲偷眼拖家带口顽顿遐荒枭鸮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