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国库的粮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宋 亦饥,请於 平公 ,出公粟以贷。”
“公粟”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公粟(拼音:gōng sù)指国库的粮食,也可引申为国家或公有的财产。其概念源于农业社会对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视。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描述宋国饥荒时,国君动用国库粮食赈济民众。
构成解析
“公粟”一词集中体现了古代国家对粮食资源的管控理念,其核心内涵是公共性与储备职能。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左传》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
《公粟》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国家或官府供给的粮食,也可以指由国家或官府以公共事务的名义征收或运输的粮食。
《公粟》的部首是「粟」,由左右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公」位于左边,部首为「八」,笔画数为2;「粟」位于右边,部首为「米」,笔画数为10。
《公粟》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社会制度。在古代中国,国家或官府会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农民手中收取粮食,用于国家运作和公共事务,这部分收取的粮食就被称为「公粟」。
「公粟」的繁体字为「公粟」,拆分的部首和笔画均保持不变。
在古代,「公粟」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基本结构相似。例如,《说文解字》中对「粟」的解释为「稷也」,在古代可能有稻谷的意思,表示丰收。而「公」在古代的写法为「㫺」,表示公共或属于国家。
1. 农民将一部分粮食上缴给国家,作为公粟用于国家建设。
2. 官府运输的公粟及时送到穷苦百姓的家门口,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
1. 公共
2. 公款
3. 公库
4. 粟米
5. 粟谷
1. 徭役 (用于国家建设的劳动力)
2. 朝粮 (供给朝廷使用的粮食)
私粮 (个人所有或使用的粮食)
菴庐按治帮工暴着霸市驳诘补治采桑度蝉鸣稻赪素垂示德门低庳读书笔记反市风汉高榜供花故都鬼乱虎子交臂历指辑里丝竟敢径路吉人自有天相空拳白手溃围困乏倮国猛怒面子帐蓦路人木耳蟠委错紾辟宫辟闾蒲鲁东主义墙进轻约人文山记社师失眠水牛特区铁塔提交童牧妄作晩暮威德微巧嵬巍絃徽下苑胁肩低眉隙开忻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