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几案。 唐 张鷟 《游仙窟》:“八尺象牙床,緋綾帖荐褥……文柏榻子,俱写豹头;兰草灯心,并烧鱼脑。”
(2).套子。榻,通“ 錔 ”。 宋 淮海野人 《澹山杂识·狱囚自脱枷杻》:“可速往取笔榻子,榻其两中指。”
“榻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几案
指古代狭长的小桌或矮床,常用于放置物品或供人倚靠。例如唐代张鷟《游仙窟》中提到的“文柏榻子”,描述了用柏木制成的精致小案。
套子
通“錔”(tà),指包裹或覆盖物体的器具。宋代《澹山杂识》记载用“笔榻子”套住犯人的中指,体现了这一用途。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榻子”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床铺或床榻。
“榻子”的部首是木,表示与木相关,有关床铺。它由12个笔画组成。
“榻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它是由木部和它旁边的草字头组成。象形的描绘了人躺在床上,表示了床铺的意思。
繁体字中的“榻子”与简体字相同,都使用了木部和草字头的结构。
在古代汉字中,有时会使用不同的形态来写“榻子”。有的形态把木部写得更加明显,让整个字更加直观。有的形态把榻子中的木部变成横杠,更加强调了床榻的特征。
1. 他躺在榻子上休息了一会儿。
2. 我喜欢在榻子上读书。
榻子可以与其他词一起组成新词,如榻前、榻椅等。
近义词包括床、床铺、卧榻等。
反义词包括桌子、椅子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