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词臣奉旨修正诏谕一类公文,称“视草”。《汉书·淮南王刘安传》:“每为报书及赐,常召 司马相如 等视草乃遣。”《旧唐书·职官志二》:“ 玄宗 即位, 张説 、 陆坚 、 张九龄 、 徐安贞 、 张洎 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詔。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詔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 宋 辛弃疾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2).泛指代皇帝起草诏书。《明史·文苑传四·陈仁锡》:“ 魏忠贤 冒边功、矫旨锡上公爵,给世券。 仁锡 当视草,持不可。其党以威劫之,毅然曰:‘世自有视草者,何必我!’ 忠贤 闻之怒。”参阅 明 张萱 《疑耀》卷七、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卷二一。
"视草"是汉语中兼具历史内涵与现代用法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两个维度解析:
一、古代职官职能 指代古代翰林院官员或近臣为帝王起草、审定诏谕或重要文书的工作。《汉语大词典》记载"视草"即"检视诏令的草稿",属中枢机要职能。唐代制度中,中书舍人需"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此过程即包含视草环节(参考《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二、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引申为审阅修改文稿的行为,《辞源》释义为"审阅修订文字草稿",常见于学术论文指导、公文审核等场景。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校书必当视草,犹治狱必当阅案",突显其严谨性要求。
该词源自《汉书·淮南王传》"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的早期用例,后经《旧唐书·职官志》"中书侍郎…掌贰令之职,凡邦国之庶务,朝廷之大政,皆参议焉。凡临轩册命大臣,令为之使,则持册书以授之。凡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等文献强化其制度内涵。
“视草”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基本解释:形容对待事物漫不经心、不重视。
具体含义:指古代词臣为皇帝起草或修正诏书的工作。
含义类型 | 核心意义 | 典型出处 |
---|---|---|
成语比喻 | 轻视、不认真 | 现代词典释义(如) |
历史职能 | 起草/修正诏书 | 《汉书》《旧唐书》等(如) |
注意:日常使用中需根据上下文区分,避免混淆两种含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历史用例,可参考《汉书》《明史》等文献。
按察不敢问津憯急谄闇档案学堆积成山发蒙振聩飞蝱飞奇钩货冯宫風威高妙閤长官营海池海法黑不溜黄骊圜钟花朝月夕慧刀慧命假乐洊登绛帕头疚恶考名责实繿縿乐书遛步谬巧南禅寺鸟事牛酒赔填盆栽批鵊罄绝青使却生忍垢萨克管盛运甚莫双鵶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荫说到曹操,曹操就到术衢耸揖太平道淌口水堂食跳匿厅屋维谷文业鰕骇先友消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