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袞衣绣裳”。 1.画有卷龙的上衣和绣有花纹的下裳。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诗·豳风·九罭》:“我覯之子,衮衣绣裳。” 朱熹 集传:“之子,指 周公 也。”相传 周公 东征胜利, 成王 以上公冕服相迎。后遂用为典故。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 韩侯 之鞗革金厄,暂殿方维; 周公 之衮衣綉裳,佇还钧轴。” 清 方苞 《周公论》:“故破斧缺斨之后,衮衣绣裳驻大师於 徐 兗 之间。”亦省称“ 衮绣 ”、“ 衮裳 ”。 宋 文天祥 《宝应道中》诗:“征袍共衮绣,夜壁一灯孤。”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一朵黄云捧御床,醒来魂梦自徬徨;中兴不用亲征战,才洗尘颜看衮裳。”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 五代 而降,捊类翕观。裋褐在躬,蒙袭衮裳之名;土硎是饭,因云雕俎可齐。”
(2).借指显宦。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衮衣绣裳,世俗以为荣,吾不与易也。”亦省称“ 衮绣 ”、“ 衮綉 ”。 宋 王安石 《韩忠献挽辞》之一:“锄耰万里山无盗,衮綉三朝国有儒。”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令闻广誉,常若衮绣;笔力千钧,常若壮夫。”
衮衣绣裳(gǔn yī xiù cháng)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用于形容华美高贵的服饰,后多借指显赫的官位或尊贵的身份。以下是详细释义:
衮衣
指古代帝王或三公(最高级官员)所穿的绣有龙纹的礼服。《说文解字》释“衮”为“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裳”,其形制以卷曲龙纹为饰,象征至高权威。
来源:《周礼·春官·司服》记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明确衮衣为祭祀礼服。
绣裳
“裳”为古代下身穿的裙状服饰,“绣裳”即绣有华丽纹饰的下装,常与衮衣配套使用,以彰显尊贵。
来源:《诗经·豳风·九罭》有“我觏之子,衮衣绣裳”之句,为成语最早出处。
象征地位与权力
衮衣绣裳是周代最高等级的礼服,专属于天子与公卿,后成为权贵的代称。如汉代郑玄注《毛诗》云:“衮衣,卷龙衣也;绣裳,冕服之裳绣以文章。”
来源:《毛诗故训传》(汉代经学权威注释)。
成语化用法
后世将“衮衣绣裳”固定为成语,比喻身居高位或身份显赫。如宋代朱熹《诗集传》释《九罭》曰:“此周公东征之时也,衮衣绣裳,皆所以贵之者。”
来源:朱熹《诗集传》(宋代经典注本)。
《诗经·豳风·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描写西周贵族身着华服的形象,奠定成语本源。
来源:儒家经典《诗经》(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书·舆服志》
记载衮冕制度:“冕服:日月星辰十二章,衣绣而裳绣”,印证其礼制等级。
来源:班固《汉书》(正史文献)。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归纳为:
衮衣绣裳:绣有卷龙的上衣和绣有纹饰的下裳,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借指显官贵人。
该词从具体服饰演变为权力符号,承载中国古代礼制文化,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经典文献,方能准确传达其权威性与文化深度。
“衮衣绣裳”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词源与基本含义
该成语最早出自《诗经·豳风·九罭》:“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其中“衮衣”指古代帝王或三公(最高官职)祭祀时穿的绣有龙纹的礼服,“绣裳”则是绣有华美纹饰的下衣,合称形容衣着极其华丽奢华,多用于描述天子或显贵的服饰。
引申义与象征意义
除了字面含义,该词常被引申为显赫地位或高官显宦的代称。例如宋代沈作喆《寓简》中提到“衮衣绣裳,世俗以为荣”,即以服饰象征权贵身份。
语法用法
在句子中多作主语、宾语或定语,用于形容人的衣着或借指身份。例如:“他身着衮衣绣裳,尽显尊贵。”其结构为联合式成语,感情色彩偏向褒义,但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属于生僻成语。
文化背景
衮衣作为古代礼制的重要部分,体现了等级制度。据《周礼》记载,衮衣的纹样(如“十二章纹”)和材质均有严格规定,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而“绣裳”则通过精细刺绣进一步强化华美感,共同构成古代服饰文化的典型符号。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该成语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强调衣着的华丽或借古喻今。例如:“这场盛宴的布置宛如衮衣绣裳,极尽奢华。”
“衮衣绣裳”既指古代高规格礼服,也隐喻显贵身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服饰与地位关联的典型表达。需注意其生僻性,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
僾逮哀恫白脉包庇报单宝气抱器并封兵堠骖风驷霞宠存绸缪触动翠实调书带断背山泛拂格保挂帆拐儿故法鬼撇骸骼黄父华邃骄厉桀壁鞠黄橘井君子芋居停主人开销狂噬堀室了尽灵应蔍苴名人敏迈挐兵泥土沤浮泡影请实拳拳盛意日逐如丧考妣三头不辨两纱元审时史钞手拐瘦怯顺常锁藏谈话谈诉填卫玮博无匮无置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