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袞衣绣裳”。 1.画有卷龙的上衣和绣有花纹的下裳。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诗·豳风·九罭》:“我覯之子,衮衣绣裳。” 朱熹 集传:“之子,指 周公 也。”相传 周公 东征胜利, 成王 以上公冕服相迎。后遂用为典故。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 韩侯 之鞗革金厄,暂殿方维; 周公 之衮衣綉裳,佇还钧轴。” 清 方苞 《周公论》:“故破斧缺斨之后,衮衣绣裳驻大师於 徐 兗 之间。”亦省称“ 衮绣 ”、“ 衮裳 ”。 宋 文天祥 《宝应道中》诗:“征袍共衮绣,夜壁一灯孤。”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一朵黄云捧御床,醒来魂梦自徬徨;中兴不用亲征战,才洗尘颜看衮裳。”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 五代 而降,捊类翕观。裋褐在躬,蒙袭衮裳之名;土硎是饭,因云雕俎可齐。”
(2).借指显宦。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衮衣绣裳,世俗以为荣,吾不与易也。”亦省称“ 衮绣 ”、“ 衮綉 ”。 宋 王安石 《韩忠献挽辞》之一:“锄耰万里山无盗,衮綉三朝国有儒。”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令闻广誉,常若衮绣;笔力千钧,常若壮夫。”
“衮衣绣裳”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词源与基本含义
该成语最早出自《诗经·豳风·九罭》:“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其中“衮衣”指古代帝王或三公(最高官职)祭祀时穿的绣有龙纹的礼服,“绣裳”则是绣有华美纹饰的下衣,合称形容衣着极其华丽奢华,多用于描述天子或显贵的服饰。
引申义与象征意义
除了字面含义,该词常被引申为显赫地位或高官显宦的代称。例如宋代沈作喆《寓简》中提到“衮衣绣裳,世俗以为荣”,即以服饰象征权贵身份。
语法用法
在句子中多作主语、宾语或定语,用于形容人的衣着或借指身份。例如:“他身着衮衣绣裳,尽显尊贵。”其结构为联合式成语,感情色彩偏向褒义,但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属于生僻成语。
文化背景
衮衣作为古代礼制的重要部分,体现了等级制度。据《周礼》记载,衮衣的纹样(如“十二章纹”)和材质均有严格规定,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而“绣裳”则通过精细刺绣进一步强化华美感,共同构成古代服饰文化的典型符号。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该成语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强调衣着的华丽或借古喻今。例如:“这场盛宴的布置宛如衮衣绣裳,极尽奢华。”
“衮衣绣裳”既指古代高规格礼服,也隐喻显贵身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服饰与地位关联的典型表达。需注意其生僻性,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
傲客常生子朝气勃勃尺兵齿暮除皮杜甫草堂发粉房廊方针匪什俯拾仰取盖钟高扃狗肉上不得台盘裹头海垂还第欢迸乱跳回乾就湿讲演简衣椒壸藉甚凈头积暑极众阔解领军鑪捶梅花白瞑弓木檄曩昔鸟背尼首炮熬平钝清源正本碕嵚羣雄让耕肉墩墩僧鞋菊擅名闪神儿删叙世事书面语叔丈母四时节完活为性稳操左券无二价下顾险栈黠鼠峡纸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