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指居亲丧的地方。 南朝 梁 徐勉 《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碑》:“频表自陈,反哀苫次。” 宋 苏舜钦 《亡妻郑氏墓志铭》:“余时待尽於苫次,退而又哭於室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亭》:“既而 石 父病卒,倍益哀伤,因而病惫,苫次弥留,不能受宾朋之弔。”
“苫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居丧期间的特定场所或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渊源与礼仪背景
三、文献例证
四、现代语义延伸
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泛指服丧期间或表达深重哀悼之情,如“苫次之痛”可隐喻极度的悲伤状态。
注音与拼音:shān cì(ㄕㄢ ㄘˋ)()。
苫次是一个汉字词语,拼音为shàn cì。它的意思是用苫(席子上的粗糙草席)铺盖或遮蔽,表示用苫布等覆盖在上面。
苫次的部首是艹(草字头),总共包含8个笔画。
苫次是古汉语词汇,最早出现在《诗经·魏风·苫鄂》中。繁体字为苫次。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苫次的写法和现代一样。
1. 我们用苫次覆盖了花坛,防止雨水浇湿花朵。
2. 农民在地里用苫次遮阳。
1. 苫布(shàn bù):指用苫制成的布料。
2. 苫席(shàn xí):用苫制成的席子。
3. 苫草(shàn cǎo):指做苫所用的草。
近义词有遮蔽、覆盖、掩蔽等。
反义词有暴露、裸露、揭示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