苫次的意思、苫次的详细解释
苫次的解释
旧指居亲丧的地方。 南朝 梁 徐勉 《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碑》:“频表自陈,反哀苫次。” 宋 苏舜钦 《亡妻郑氏墓志铭》:“余时待尽於苫次,退而又哭於室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亭》:“既而 石 父病卒,倍益哀伤,因而病惫,苫次弥留,不能受宾朋之弔。”
词语分解
- 苫的解释 苫 ā 草帘子,草垫子:草苫子。 苫 à 用席、布等遮盖:车上苫块塑料布。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次的解释 次 ì 第二:次日。次子。次等。次要。 质量、品质较差的:次品。次货。 等第,顺序:次第。次序。名次。 化学上指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次氯酸。 中间:胸次。 量词,回:次数(?)。初次。三番
专业解析
"苫次"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文言色彩浓厚的语境或特定文体(如讣告)中。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字义解析
- 苫 (shān): 本义指用茅草、芦苇等编成的覆盖物,如草帘、草垫。在古代丧礼中,特指居丧时铺在地上供坐卧的草垫。《说文解字》释为“盖也”。
- 次: 指处所、地方。
二、词汇含义
"苫次"合起来,字面意思是指“铺着草席的地方”。其特定含义是指:
- 居丧时的住处: 古代丧礼规定,孝子在父母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三年,实际为二十七个月),需居住在简陋的草席上守孝,以示哀痛和尽孝。这个守孝的住所就称为“苫次”。
- 引申为守孝期间: 有时也直接代指服丧期间。
三、使用场景与文化背景
- 丧礼语境: “苫次”最核心的用法是在描述丧事时,指代孝子守丧的场所或状态。例如在讣告中常见“苫次昏迷”、“苫次哀告”等表述,意为“在守丧期间(因悲痛)神志不清”、“在守丧之所哀伤地告知(亲友)”,用以表明发布讣告者(通常是孝子)正处于居丧状态,以此表达哀恸之情并符合礼制。
- 礼制体现: 该词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和丧葬礼仪。居于“苫次”是孝子表达哀思、恪守孝道的重要行为规范之一,象征着在丧亲之痛中生活的简陋与内心的悲苦。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对“苫次”有明确释义:“居丧时睡的草垫子。亦指居丧的庐舍。”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 《辞源》: 解释为“居丧时睡的草垫。也指居丧的庐舍。”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
- 古代礼制文献: 如《仪礼·丧服》、《礼记》等典籍中虽未直接出现“苫次”一词,但详细规定了居丧期间寝苫枕块(睡草垫、枕土块)的礼仪,是“苫次”一词产生的礼制基础。
网络扩展解释
“苫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居丧期间的特定场所或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义拆解:
“苫”指草席,是古代居丧时孝子所睡的简陋寝具;“次”意为临时居所或停留之地。
合称“苫次”,字面即“铺草席的居所”,代指守丧期间孝子的居住环境()。
二、历史渊源与礼仪背景
- 丧礼制度:
根据《仪礼·丧服》记载,古代孝子在亲人去世后需遵循“寝苫枕块”的礼仪: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倚庐”(草棚),以草席为床、土块为枕,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 时间与形式:
丧期通常持续三年,但“苫次”特指初期最严苛的守丧阶段,如入殓后孝子需在棺柩旁席地而卧(俗称“困棺材脚”)()。
三、文献例证
- 南朝梁:徐勉在碑文中提及“反哀苫次”,指代居丧期间拒绝宾客吊唁()。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描述石某因父丧而“苫次弥留”,展现病重仍坚持守丧的情景()。
- 皇家应用:如嘉庆帝为乾隆守孝时,于咸福宫设苫次,仅铺白毡与草褥,体现礼仪的严格性()。
四、现代语义延伸
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泛指服丧期间或表达深重哀悼之情,如“苫次之痛”可隐喻极度的悲伤状态。
注音与拼音:shān cì(ㄕㄢ ㄘˋ)()。
别人正在浏览...
拜閤八口班镜八统秉职博核不胜衣残汤剩饭侧眼陈吴赤棒除狼得虎丹霄路雕绮鼎争东播西流冬风放青苗番教翻引钱飞忙風穴風月常新感惭钩鈲轱轳车烘霁灰烂噭音墐竈棘庭颗冻亏蟾恋恩粮斛辽河龙筇陇蜀騄骊明升暗降墓阙排糠障风辟客秦鉴任恤伤热生死不易絁紬首倡束骨跳腾帖骑同梦同舟遇风往宁玩偶之家娃子慰拊香罗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