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拨镫法的意思、拨镫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拨镫法的解释

书法用语。指作字运笔的方法。各家解说不同,大致可分三说:(1) 唐 林韫 《拨镫序》:“鐙,马鐙也,盖以笔管著中指、无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皆直则虎口间圆如马鐙也。足踏马鐙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转动矣。”(2)《说郛》卷二九引 宋 陈宾 《桃源手听·书法》“ 钱邓州 若水 尝言,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 唐 陆希声 得之,凡五字,擫、押、鉤、格、枑,用笔双鉤,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鐙法。”(3) 明 杨慎 《拨镫法》:“鐙,古灯字,拨鐙、画沙、悬针、垂露,皆諭言。拨鐙如挑灯,不急不徐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拨镫法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重要执笔方法,其名称源于手指执笔的动作形态类似拨动灯盏(镫)的动作。该方法强调手指的协调配合与灵活运力,是书法实践中控制笔锋的核心技法之一。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定义与渊源

拨镫法指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协同执笔,无名指与小指自然抵住笔杆辅助稳定的方式。其名最早见于唐代林蕴《拨镫序》,文中以“推、拖、捻、拽”四字概括运笔要领(《宣和书谱·卷五》)。宋代《翰林密论》进一步阐释其为“指尖轻捏笔管,如拨灯芯”,突出指尖的灵敏操控性。

二、动作要领与技法特点

  1. 指实掌虚

    拇指与食指捏笔,中指内抵,无名指背顶笔杆,掌心留空如握卵,确保运笔灵活(沈尹默《书法论丛》)。

  2. 四字诀核心
    • 推:食指发力向右推笔;
    • 拖:拇指向左拖曳;
    • 捻:中指与拇指配合捻转笔管;
    • 拽:无名指向外牵引笔势(《汉典·拨镫法》词条释义)。
  3. 动态协调性

    手指需随笔画走向调整力度与角度,如书写撇画时以“拽”为主导,捺画则侧重“推”的发力(《中国书法技法辞典》)。

三、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拨镫法通过对手指精细动作的分解,解决了毛笔书写中锋用笔与转向连贯性的关键问题。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其“得此法,则八面锋势皆具”,印证其对笔锋立体调控的有效性。现代书法教育仍将其列为基础执笔法,尤其适用于中楷、行书等书体。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拨镫法是书法术语,其含义存在多种解释,主要围绕执笔与运笔方法展开。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词源与比喻

  1. 马镫说
    源自古代骑马时通过调整马镫控制方向的比喻。执笔时虎口呈圆形如马镫,手指需灵活协调,类似骑马时脚踩马镫的浅踏动作,便于运笔转向。

  2. 拨灯说
    另一说以拨动油灯芯为喻,强调运笔需如挑拨灯芯般细腻精准,体现对笔锋的精细控制。

二、书法中的定义

拨镫法核心指执笔与运笔的协调技法,包含以下要点:

三、历史争议

  1. 执笔法 vs 运笔法

    • 唐代林韫认为与马镫形态相关,侧重执笔姿势(虎口圆如马镫);
    • 宋代陆希声提出“五字法”,侧重运笔动作(擫、押、钩、格、抵);
    • 清代包世臣则将其视为运笔状态,类比骑马时腿部动作。
  2. 技法延伸
    部分学者认为拨镫法包含“捻管法”,即通过转动笔管调整笔锋方向,但此观点存在争议。

四、现代理解

当代书法界多认为拨镫法是综合指法与运笔的系统方法,强调执笔松弛、指腕协调,以实现书写时的灵活性与力度控制。其核心在于通过手指的精细动作,达到“笔随心动”的境界。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技法操作,可参考唐代林韫《拨镫序》或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班随宝赂髟髟表观逼害补益才高意广拆烂污厕混茶饭畅所欲言谗语闯祸窗孔粗风暴雨大概齐典计蝃蝥访春吠蛤赶络各持己见;各执所见虎口逃生建仓浆水不交节符剂和进蹈金丝薰吉祥物举肥卡奴洼狂劣倈儿隶仆流萤黎物蛮话明瓦聂切僻陬奇毛琼林欺役曲证髯奴三厌石中黄子书呈贪赃枉法体法停缀瓦研五物鋈续咸黜香币小流氓霄渊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