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等绢。《管子·乘马》:“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鎰。” 尹知章 注:“三等,其下者曰季。”一说,绢之轻细疏薄者。参阅 郭沫若 等《管子集校》。
“季绢”是古代对绢的一种分类,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基本定义
季绢指质量较差的绢类织物,属于下等绢。古代根据绢的精细程度分为不同等级,季绢为第三等(即末等),故称“季”。
文献出处
该词源自《管子·乘马》记载:“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镒。”意指33匹季绢的价值相当于一镒(古代重量单位,约20两)的金属。东汉学者尹知章注:“三等其下者曰季”,进一步说明其等级划分。
不同学术观点
历史经济背景
作为货币等价物,季绢的价值明显低于优质绢。其被纳入《管子》经济篇目,反映古代以纺织品作为流通媒介的经济形态。
季绢是古代经济体系中一种价值较低的绢类,既可能指品质粗糙的下等绢,也可能指轻薄的绢,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该词体现了古代纺织品分级制度和经济价值评估体系。
季绢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季”和“绢”两个字组成。
季指四季中的春季;绢指丝织品,绢子。
季:部首一,总笔画三;绢:部首纟,总笔画七。
季绢最早出现在《诗经·邶风·湛露》:“麻衣如雪,素马如玉,贞姜斯绩。”这里的“贞姜斯绩”中的“绩”即是绢子的意思。
季绢的繁体字是「季絹」。
古代汉字写法中,季字在《说文解字》中写作「季」,而绢字在《说文解字》中写作「絭」。
1. 春天来临,田野间的季绢欣欣向荣。
2. 她绣了一方精美的季绢送给母亲。
季节、季度、绢花、丝绢。
春绸、春绫。
严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