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立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虎乘閒薄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 戎 亭然不动。”《南史·僧佑传》:“﹝ 僧祐 ﹞工草隶,善鼓琴,亭然独立,不交当世。” 唐 欧阳詹 《王者宜日中赋》:“亭然止六合居中,赫矣洞九霄临下。”
“亭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íng rán,主要含义为卓立貌,即形容高耸挺立、独立不倚的姿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义分解:
整体含义:
形容人或物挺拔、稳定地直立,常带有一种庄重、坚定的意象。例如《水经注》中描述“戎亭然不动”,即突出其岿然不动的姿态。
古文例句:
语境解析:
多用于描绘自然景物(如松石)或人物的品格,强调其超然独立、不为外物所动的特质。
“亭然”一词多见于古典文献,现代使用较少,但可作为书面语或文学创作中的雅词,形容挺拔、坚定的形象。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参考《水经注》《南史》等古籍。
亭然,是一个形容词,意为整洁有序、稳定恒定。根据拆分部首和笔画,可以简单对亭然进行解释:
亭然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大雅·云汉》中,用来形容天空清晰明亮的样子。后来,这个词开始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整齐、井然有序的状态。
在繁体字中,亭然的写法为「亭」和「然」。字形保留了原始的古字形,更加贴近了古代文字的风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相较于现在有所不同。例如,在元朝至明朝初期,「然」字的写法为「㖞」。经过演化发展,现代的写法渐渐形成,也就是「然」。
以下是几个例句,帮助理解和使用亭然这个词:
亭然可以与一些词汇组合成为新的词语,例如:
与亭然近义词有:整齐有序、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等。反义词可以是杂乱无章、混乱无序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