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比屋的意思、比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比屋的解释

(1).所居屋舍相邻。《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荀彧 进之 太祖 ”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畿 自 荆州 还,后至 许 ,见侍中 耿纪 ,语终夜。尚书令 荀彧 与 纪 比屋,夜闻 畿 言,异之……遂进 畿 於朝。”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罗 与 贾 ,比屋而居。”

(2).家家户户。常用以形容众多、普遍。 汉 徐干 《中论·谴交》:“有策名於朝而称门生於富贵之家者,比屋有之。”《魏书·袁翻传》:“ 淮 海输诚, 华阳 即序,连城请面,比屋归仁。” 唐 罗邺 《牡丹》诗:“落尽春红始见花,花时比屋事豪奢。” 宋 司马光 《乞罢陕西义勇札子》:“ 陕西 之民,比屋凋残。” 明 高启 《大水》诗:“ 东江 入门流,比屋如败船。”

(3).借称老百姓。《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上》:“由是文武百辟,岳牧羣贤,至於比屋之伦,尽祝当阳之位。”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务俾比屋同沾实惠,小民咸受更生,用称朕子爱元元、抚育安全至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比屋"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古语词汇,其核心概念围绕空间分布与社会教化展开,具体释义如下:

一、屋舍相邻的密集景象 指房屋紧密排列、鳞次栉比的居住状态,形容人口稠密或聚居规模庞大。该用法最早见于《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原指周代施行教化后百姓德行高尚,后引申为屋舍连绵的视觉描述。东汉王充《论衡·艺增》进一步阐释:"著素车者,官之吏民得比屋之民也",展现古代城邑规划特征。

二、户户皆具美德的理想社会 自汉代起衍生出"家家户户"的引申义,特指通过礼乐教化实现全民道德提升的社会状态。《汉书·王莽传上》载:"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强调道德标准普及到每家每户的理想境界。唐代罗邺《上东川顾尚书》诗"须把风寒洒圣杯,应歌大化布薰煴。比屋管弦呈妙曲,连房罗绮竞华新"更赋予其礼乐教化的文化内涵。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多见于历史文献及学术著作,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将其归入"社会伦理"类目,突显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网络扩展解释

“比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房屋相邻或临近,形容居所紧密相连的状态。例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傅玄记载“比屋而居”,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比屋而居”的描述。

  2. 引申含义
    比喻家家户户,形容普遍、众多。如汉代徐干《中论》提到“比屋有之”,唐代罗邺诗“花时比屋事豪奢”,均用此意。现代例句如“雕坊比屋连檐”,描述房屋密集的景象。

  3. 借代用法
    可借指普通百姓,如“借称老百姓”。此用法多见于古文,强调民众的普遍性。

典型用例: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房屋相邻、普遍现象或百姓群体)。

别人正在浏览...

挨打受骂奥思百亩百年之柄抱不平包产悲恸鼻凹里砂糖冰瀑不待见不睹是簿问采椽不斫仓府长生花船坚炮利东扬西荡恩礼蝮蜟汞槽管响过河卒子豪子横秽红丝石洪湍皇都悔尤嘉賔建省牋奏脚轮借与旧宅羁诱峻急橘子朗诵缆系耒耨连并甪端履行马前泼水门观纳受凝悃瞥地荞巴惸惸期战人材煞账生吞受教孀雌四谷吐茹万代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