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收受。《汉书·王章传》:“上初纳受 章 言。”《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不然,当復相绍介於 益州 ,兄弟使相纳受。”《魏书·恩倖传·茹皓》:“ 皓 颇敏慧,折节下人。而潜自经营,阴有纳受,货产盈积。”
“纳受”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核心释义
“纳受”是由“纳”与“受”合成的复合动词,意为接受、收受,强调主动接纳并承担某事物。其含义包含两层:
二者结合后,“纳受”侧重主动接纳并承担责任或事物,常见于书面语及正式语境。
二、权威辞书注解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纳受”释义为“接受;收受”,例:“纳受谏言”“纳受馈赠”。其用法强调对意见、物品、任务等的主动承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汉语大词典》:
释为“采纳接受;承受”,引例为《史记·货殖列传》:“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纳受。”指长期习俗难以被新观念接纳。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辞海》(第七版):
注解为“收受、承担”,多用于责任或义务,如“纳受使命”“纳受灾民”。
(来源:夏征农, 陈至立.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
三、典型用例分析
《后汉书·窦融传》:“融皆纳受之”,指接受归附者;
鲁迅《书信集》:“不能纳受忠告,终至孤立”,强调对意见的接纳态度。
四、语义辨析
五、词性特征
仅作及物动词,后接宾语(如“纳受批评”“纳受遗产”),无名词或形容词用法。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出版物,暂未提供在线链接):
“纳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纳受”由“纳”和“受”组成,表示接受、收受,既可指接纳他人的好意、恩惠或教诲,也可指接受批评、建议等。
词义构成
古籍例证
“纳受”强调主动或被动的接受行为,兼具书面与实用色彩,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正式场合。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书》《三国志》等文献。
安全岛半篮脚暴诃蔽鄣骋锐除饰寸诚殿撰讹谬二话没说讹言谎语方寸不乱飞翼宫漏广厦关限过于翰长豪户镐宴后辈子回二徽誉豁如洊雷济拔解当铺金锡崛诡菊华酒连鸡连结料食卢行者鳗鲡冒度眇冥弭宁钼钢驽骡抛甎引玉青髻青雀舫勤悫起五更染尚山谷体陕西数典司马迁棠茇汤饼局掏包托舍温骊仙音小客车下死吓诈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