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所居屋舍相鄰。《三國志·魏志·杜畿傳》“ 荀彧 進之 太祖 ” 裴松之 注引 晉 傅玄 《傅子》:“ 畿 自 荊州 還,後至 許 ,見侍中 耿紀 ,語終夜。尚書令 荀彧 與 紀 比屋,夜聞 畿 言,異之……遂進 畿 於朝。”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 羅 與 賈 ,比屋而居。”
(2).家家戶戶。常用以形容衆多、普遍。 漢 徐幹 《中論·譴交》:“有策名於朝而稱門生於富貴之家者,比屋有之。”《魏書·袁翻傳》:“ 淮 海輸誠, 華陽 即序,連城請面,比屋歸仁。” 唐 羅邺 《牡丹》詩:“落盡春紅始見花,花時比屋事豪奢。” 宋 司馬光 《乞罷陝西義勇劄子》:“ 陝西 之民,比屋凋殘。” 明 高啟 《大水》詩:“ 東江 入門流,比屋如敗船。”
(3).借稱老百姓。《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上》:“由是文武百辟,嶽牧羣賢,至於比屋之倫,盡祝當陽之位。”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務俾比屋同沾實惠,小民鹹受更生,用稱朕子愛元元、撫育安全至意。”
“比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房屋相鄰或臨近,形容居所緊密相連的狀态。例如《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傅玄記載“比屋而居”,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也有“比屋而居”的描述。
引申含義
比喻家家戶戶,形容普遍、衆多。如漢代徐幹《中論》提到“比屋有之”,唐代羅邺詩“花時比屋事豪奢”,均用此意。現代例句如“雕坊比屋連檐”,描述房屋密集的景象。
借代用法
可借指普通百姓,如“借稱老百姓”。此用法多見于古文,強調民衆的普遍性。
典型用例: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房屋相鄰、普遍現象或百姓群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