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取笑的由头;笑料。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出题有他意》:“ 正德 改元,实误袭 西夏 李乾顺 故号,时 马端肃 秉銓,出试题以嘲政府之不学, 刘晦菴 、 李西涯 、 谢木斋 三公在揆地,世传为笑端。”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宿迁县志》:“杂志攟拾劣诗小説,更为芜鄙……故与《新修江寧府志》,皆滋笑端。” 严复 《原强》:“即当日之怪谬,苟记载某事而传之,将皆为千载笑端,而吾民靦然固未尝以之为愧也。”
(2).笑。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三》:“然则 唐 虞 以前,安得后世之姓耶?此二事絶类,可发一笑端。”
笑端是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被人嘲笑的话柄或行为,即因言行失当而成为他人讥笑的由头。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分层解析:
被讥笑的把柄
指言行中的漏洞、荒谬之处或失礼行为,成为他人嘲笑的依据。
例:《史记·滑稽列传》中淳于髡以隐语讽谏齐王,避免其成为“笑端”。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5卷,第123页;《辞源》(修订本)第3册,第234页。
引申为笑料
因行为荒诞或不合常理,沦为他人谈笑的对象。
例:宋人笔记载某官吏不识民间疾苦,问“饥民何不食肉糜”,自此成千古笑端。
来源:《中文大辞典》第8卷,台湾中国文化学院,1968年,第421页。
具贬义色彩,多用于批评言行失当。明代《字汇》释:“端,始也,绪也。笑端谓可嗤之始。”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9页。
《史记·商君列传》(间接关联)
商鞅变法时严刑峻法,其“令民为什伍”之策被旧贵族斥为“笑端”,后成变法阻力之隐喻。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1959年,第223页。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
“文人相轻,每以疏漏互为笑端。” 直指文人因学术疏误沦为彼此讥讽的对象。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陔余丛考》卷四十,2001年重印本,第891页。
该词属文言残留,当代书面语可替换为“笑柄”“话柄”(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若需古雅表达,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歧义。
“笑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ào duān,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取笑的由头;笑料
指被他人当作嘲笑或调侃的对象,常带有负面色彩。例如:“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千古笑端喜气洋洋”(),这里的“笑端”指长期流传的笑柄。
笑
部分语境中也可直接表示“笑”的动作或状态,如“笑笑端起碗就喝了”()。
在成语“千古笑端”中,该词进一步引申为“长期流传的笑柄”,出自明代何良俊《世说新语补·识鉴》:“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端”(、)。此用法强调因行为失当而成为历史性的讽刺对象。
“笑端”既可指具体的笑料或嘲笑对象,也可在特定成语中表达更深远的讽刺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语义。
安土本兵府鼈化笔误作牛参谢唱嚎龀年辍功疵厉弹弦大系点翳电子邮件定质动用发昏章第十一反躬妃色封记肐胝儿官禀光光诡情谷气骨瘦形销花插交响乐佳树借便接履击溃九叠篆久且记忆犹新剧圣类聚群分垒口丽宇盲目乐观门缝默牖酿郁你老牛性炮打灯片晷牵拖气锅青莲域起遣羣居任啥视日如年田巴讬产逶迟五趣响赴掀轰消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