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问的意思、簿问的详细解释
簿问的解释
《汉书·霍光传》:“始 许后 暴崩,吏捕诸医,劾 衍 侍疾亡状不道,下狱。吏簿问急。”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已而上收督师 袁崇焕 於詔狱。大学士 钱尤锡 、兵部尚书 王洽 、戎政尚书 李邦华 、工部尚书 张凤翔 皆坐 焕 党簿问。”
词语分解
- 簿的解释 簿 ù 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 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 问的解释 问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候。问长问短。 审讯,追究:审问。问案。唯你是问。 管,干预:概不过
网络扩展解释
“簿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司法或案件审理的语境中,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簿问指官吏通过书面记录的方式对涉案人员进行审讯或追究责任,强调以文书形式展开调查或审问。该词常见于史书或古代文献,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
二、词源与用例
-
词源分析:
- 簿:本义为“册籍、文书”(如账簿、名簿),引申为通过文字记录事务。
- 问:指审问、追究。
- 合称“簿问”即通过文书形式进行审问或追责。
-
文献用例:
- 《汉书·霍光传》记载:“吏簿问急”,指官吏以文书记录的方式严厉审问涉案医官。
- 清代黄宗羲《子刘子行状》提到官员因袁崇焕案被“簿问”,即通过文书流程追究其连带责任。
三、与现代词汇的对比
现代司法中类似“簿问”的表述更倾向于“书面审讯”“立案调查”等,但“簿问”特指古代以文书为载体的正式审问流程,带有历史语境色彩。
若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结合上下文探讨其法律或制度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标题:簿问
簿问(bù wèn),这个词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如下:
词义:簿问是一个动词词组,意为详细询问、仔细查问。常用于表达针对某个问题或情况的深入了解和探讨。
拆分部首和笔画:簿(竹,部首)+问(口,部首),共10画。
来源:簿问的源自于古代汉语词汇的搭配,“簿”表示详细记录,整理;“问”表示询问、查问。“簿问”结合了二者的意思,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
繁体:簿問(bù wèn)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簿问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簿”的部首常写作竹形,而“问”的部首常写作门形。
例句:他仔细簿问了每一个细节,以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
组词:详细簿问、深入簿问、仔细簿问
近义词:盘问、详询、详查
反义词:漫问、敷衍、驳问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