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悲恸的意思、悲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悲恸的解释

[extremely mournful] 非常悲哀

悲恸欲绝

汝掎裳悲恸。——清· 袁枚《祭妹文》

详细解释

悲伤痛哭;悲伤。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 彊 薨问至,上与皇太后悲慟不自胜。” 唐 陈玄祐 《离魂记》:“ 宙 阴恨悲慟,决别上船。”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慰夏孤》:“把我昔日相逢,又成悲慟,此情未语泪先溶。自今别去,目断飞鸿。”《红楼梦》第六七回:“ 尤三姐 自尽之后, 尤老娘 合 二姐儿 、 贾珍 、 贾璉 等,俱不胜悲慟。”《人民文学》1979年第8期:“我曾经和许多同志肃立在一座烈士陵园中,落下了悲恸的眼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悲恸(bēi tòng)指极度悲伤、哀痛的情感状态,多用于形容因重大变故(如亲友离世、灾难等)引发的深切哀伤,其程度远超一般悲伤,常伴随强烈的情绪宣泄。

一、词义解析

  1. 语义构成

    • 悲:本义为哀伤、痛心。《说文解字》释为“痛也”,强调内心苦楚。
    • 恸:本义指大哭或极度悲痛。《康熙字典》引《玉篇》注:“恸,哀过也”,形容哀伤至极而难以自持的状态。

      二字叠加后,“悲恸”强调哀伤程度达到顶峰,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

  2. 现代释义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悲恸意为“极度悲哀而痛哭”,特指因重大打击产生的剧烈情感反应,如:“噩耗传来,众人悲恸不已。”


二、文化内涵与用法

  1. 情感层级

    在传统语境中,“悲恸”区别于一般“悲伤”,如《论语·子张》载“丧致乎哀而止”,儒家主张哀思有节;而“悲恸”则突破此节制,指向情感失控的极端悲痛。

  2. 典型用例

    • 文学表达:常见于悼亡诗文,如《红楼梦》中黛玉焚稿时“悲恸惊四座”的描写,凸显生命逝去的冲击力。
    • 现实场景:多用于讣告、悼词,如“举国悲恸悼念英烈”,强调集体性哀痛。

三、权威来源参考

  1. 古代辞书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释“恸”为“动于心而形于声”,揭示其内外交织的情感特征。
    • 《康熙字典》:明确“恸”含“哀甚”之义,奠定词义基础。
  2. 现代规范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定义精准,收录例句体现实用语境。
    • 《汉语大词典》:扩展释义为“极度悲哀而大哭”,并引《后汉书》用例佐证历史沿革。

结语

“悲恸”凝结汉语对深切哀伤的精准表达,其语义强度与文化意涵历经千年沉淀,成为承载人类共同情感的重要语汇。

网络扩展解释

“悲恸”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ēi tòng,表示极度悲哀或悲伤痛哭的情绪,常用于描述因重大打击或失去亲人等情境下的强烈悲痛。

详细解释:

  1. 词义与出处

    • 本义指“悲伤痛哭”或“极度悲哀”,语出《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至吾父子兄弟,并受殊恩,非徒凡庸之隶,是以悲恸,肝心圮裂。”。其他古籍如《红楼梦》中也有用例:“(黛玉)不觉又滴下泪来,悲恸不已。”。
  2.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悲凉、悲切、悲怆、悲痛、沉痛。
    • 反义词:喜悦、愉悦、开心、高兴。
  3. 用法与例句

    • 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情感的强烈程度。例如:“她哭得悲恸欲绝,泪水倾泻而出。”;“惠帝得知噩耗后悲恸不已。”。
  4. 与“悲痛”的差异

    • 程度:“悲恸”的情感强度更高,常伴随痛哭或行为失控;“悲痛”则侧重内心哀伤。
    • 语境:“悲恸”多用于生死离别等极端情境,如《后汉纪》中“彊薨问至,上与皇太后悲慟不自胜”。

“悲恸”不仅表达深切的悲伤,还隐含着情感的外显和爆发。需根据语境选择与“悲痛”等近义词的差异,以准确传达情感层次。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王白鸾绫膀浪半斤八两伯氏苍水使参色长喟臣附赤参初终翠筠蹙密村耆锉斩打火石忉利天宫登轴电釂定鼎门渡涉恶境头方君抚安捬心福应改观戤牌亘天管窥筐举贯鱼之次过以海交憨态可掬回奉鹄泻计论进退可否隽武旷荡澜汍匳具料儿龙漠緑天目极木吾虐烈破悭肉辟讪嗽社树石鉢世调世利天末王在掌上逶折乡梦心慈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