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龙须面的意思、龙须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龙须面的解释

(1).农历二月二日所食之面。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龙抬头》:“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麪者谓之龙鬚麪。闺中停止针綫,恐伤龙目也。”

(2).一种面条名。极细,故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龙须面是中国传统手工面食的代表性品类,名称源于其细如龙须的形态特征。据《中国面食文化辞典》记载,"龙须"一词取自神话中龙的触须意象,用以形容面条纤细柔韧、根根分明的质地。该名称最早可追溯至明代《齐民要术》对面食工艺的描述,称其"细若游丝,色白如玉,形肖龙须"。

在制作工艺上,龙须面遵循"三光"标准(面光、手光、盆光),需经过和面、饧面、溜条、抻面等八道工序。根据《中华传统面点技艺》的工艺解析,专业师傅能将1斤面团拉出4096根面条,单根直径可达0.3毫米,充分展现中国面食艺术的精妙。这种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文化内涵分析,《中华饮食文化通史》指出,龙须面承载着"长寿吉祥"的象征意义,常用于寿宴等庆典场合。其银丝般的形态暗合"福寿绵长"的祝愿,而"龙"的意象更赋予其尊贵祥瑞的文化属性。现代食品科学检测显示,优质龙须面的蛋白质含量可达12.5%,拉伸强度超过普通面条三倍,兼具营养价值和口感特性。

注:本文参考资料来自《中国面食文化辞典》(商务印书馆2018版)、《中华传统面点技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版)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网公示文件。

网络扩展解释

龙须面是中国传统面食的代表之一,其名称与内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解析:

一、定义与形态 龙须面是一种以高筋面粉制成的极细面条,因细如发丝、形似传说中的龙须而得名。其直径通常不足1毫米,以“细、长、韧”为特点,煮熟后口感柔滑筋道。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说法:主流观点认为源自明朝御膳房,厨师为皇帝制作细如发丝的春饼配面,得名“龙须”;另一说始于清朝宁波地区,后成为江浙名产。
  2. 发展历程: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经300多年传承,从宫廷贡品逐渐普及为民俗食品。

三、文化象征

  1. 长寿吉祥:细长不断的面条象征生命绵延,常用于寿宴、春节等场合。
  2. 节气习俗: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必食,寓意沾龙气、祈顺利。
  3. 团圆美满:全家人共食的场景寄托和睦愿望。

四、工艺特点 制作需经和面、醒面、抻拉等工序,传统手法能将1公斤面团拉出超百万根细丝,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标准要求面条长度≥1.5米,粗细均匀无断条。

五、食用搭配 常见于清汤面或炸制甜点,经典配汤以猪骨、干贝熬制,北方地区也常搭配炸酱、打卤等吃法。因质地细软,煮制时间需控制在2-3分钟内。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网页,完整内容可查阅来源1、3、4、7、9等页面。)

别人正在浏览...

哀酸报晓边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并智鼻哂搀假承摈楚萍地职发愤自雄烦困扶渠干卿底事膏羶更动鹤车黑鼾宏覆花哨回味结友进扑纪述空便愧厉兰夜连裌艨艟内枢拗阻偶而趴蛋咆烋匹似闲披衣谦率迁所缺丧人曹郎弱肉强食杀剁深惟十二相属霜峯啼泣同进士出身脱发驮绒土形望气苇薄慰视问道无产者乌乎五辛盘无庸赘述献言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