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乌嘑 ”、“ 乌虖 ”、“ 乌呼 ”。同“ 呜呼 ”。叹词。《左传·襄公三十年》:“乌乎,必有此夫!”《汉书·外戚传赞》:“乌嘑!鉴兹行事,变亦备矣。” 唐 韩愈 《独孤申叔哀辞》:“乌虖远矣,何日而忘!” 章炳麟 《訄书·商鞅》:“乌呼!是惑於淫説也甚矣!”按,《小尔雅·广训》:“乌乎,吁嗟也。吁嗟,呜呼也。有所嘆美,有所伤痛,随事有义也。”
(2).疑问代词。怎样,怎么。 唐 柳宗元 《送贾山人南游序》:“孰匱孰充?为泰为穷?君子乌乎取,以寧其躬?” 明 何景明 《与侯都阃书》:“令麾下一出,乌乎不可!” 清 冯桂芬 《皖水迎师记》:“事败垂成乌乎可?”
"乌乎"(wū hū)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叹词,其含义和用法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表感叹
表疑问或反问
二、词源与演变
三、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汉语大词典》
"乌乎"同"呜呼",表感叹或疑问,多见于先秦文献。
-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第7卷,页1023。
- 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叹词"乌乎"在周代典籍中高频出现,兼具抒情与疑问功能,汉以后逐渐被"呜呼"替代。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页218。
四、使用注意
注: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权威工具书,古籍例证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十三经注疏》。
“乌乎”是一个多义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基本含义:表示感叹,常用于表达悲痛、赞叹或强调语气。
变体形式:古籍中亦写作“乌嘑”“乌虖”“乌呼”等,均为同音异形词。
部分词典提到“乌乎”可形容事物混乱无序的状态,如描述房间杂乱或思维混乱(),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例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
“乌乎”的核心用法是作叹词和疑问代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左传》《汉书》等古籍,或查阅权威汉语词典。
鼻上毚鼎查询除革醇学错枉大衄跺脚发汗犯霄凤子龙孙拱辰归客果实和市鬨鬭后阵黄扉鹄盖火燵娇嬾矜清进升矩方拘谨拘纍具体狸豆领情领事裁判权麻布漫漫默祷墓场内谒者平稳羣分类聚热轧散释事半功百十四行诗受息双胎书吏枢相署议搜閲逃杯同称绾发惟兮悟禅五公无群无形无影遐襟香浆新潮信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