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披衣的意思、披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披衣的解释

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唐 韦应物 《寄冯著》诗:“披衣出茅屋,盥漱临清渠。”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二人披衣待旦,别 袁 而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披衣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短语,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其核心含义指将衣物覆盖于身体之上的动作,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义项:

1. 单衣外搭的穿着方式

指在原有衣物外随意搭盖外衫的形态,常见于古诗词中表现闲适状态。如陶渊明《移居》"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中的披衣动作,生动展现诗人与友人夜间畅谈的悠然情境(来源:《汉语大词典》)。

2. 未系衣带的着装状态

该用法特指未系腰带或未整理衣襟的衣着形态,《古代汉语词典》收录此义项时,强调其多用于描绘人物匆忙起身或情绪激动的场景。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这段文字虽未直接使用"披衣"一词,但通过"按剑而跽"的细节可佐证古代紧急状态下人物常有的披衣未整之态(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3. 古代丧礼服饰制度

在《礼记·丧大记》中规定"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君为庐宫之,大夫士襢之。既葬,柱楣,涂庐不于显者。君、大夫、士皆宫之。凡非适子者,自未葬,以于隐者为庐",其中涉及居丧期间披衣不系的特殊着装规范,体现古代礼制对服饰形态的严格要求(来源:《十三经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

“披衣”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将衣服披在身上但手臂不穿入袖子的动作,强调临时或未完全穿好的状态。例如古诗中“披衣起彷徨”(曹丕)、“披衣出茅屋”(韦应物)等,均描绘了匆忙或夜间起身时的动作。

二、动作特点

三、使用场景

  1. 文学描写:古诗词中多用于刻画人物动作或心境,如陶渊明“相思则披衣”表现友人相聚的随意自然。
  2. 日常生活:现代语境中仍用于书面表达,如“披衣下床”“披衣而坐”等。

四、字源解析

“披”本义为“分开”,后引申为覆盖肩背的动作。从篆书字形可见其与“剥离兽皮”相关,逐渐演变为穿衣的特定方式。

五、例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痊本规便路臂鞲驳骆不舞之鹤财殚力尽成佛充耳不闻揣己脣竭齿寒帝城鞮瞀洞照泛供梵声飞针走线抚鞠覆瓶负冤根雕搆讦光大过逾顾盼多姿话碴儿湖北渔鼓回渊尖生生燋枯佳思讦发辑瑞酒瓿苛急旷时舲舟柳浪闻莺乱下风飑慢词毛毛匠木楗牧正奶乌他狞恶棚巷偏畸千秋之后悄无声息却勾生搏圣城省庭沈机师保剔透玲珑邷么儿文杏五壤小玩儿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