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朝廷授予大将的符节和令旗。 宋 王安石 《贺韩魏公启》:“兼两镇之节麾,备三公之典策。” 清 曼殊室主人 《班定远平西域》第二幕:“朕今特举行军旗亲授式,以重使命,卿请前席祗受节麾呀!”
(2).用为对职掌兵权者的敬称。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其与 百制府 书云:‘…… 额 自上去九月,接奉恩命,调任 江 巡,依侍节麾,俾供驱策。’”
"节麾"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节"和"麾"两个具有军事象征意义的字组合而成,主要含义如下:
符节与军旗的合称
"节"指符节,是古代使者或将领持有的信物,象征朝廷授权;"麾"指指挥军队的旗帜(如旌旗、帅旗)。二者合用代表军事统帅的权柄与指挥权。如唐代李德裕《授王宰制》载:"鼓鼙之声,既喧于故里;节麾之重,再耀于雄藩。" 此处的"节麾"即指节度使的权柄标志。
代指军权或统帅身份
"节麾"常借指军事指挥权或持有该权力的将领。明代《英烈传》第五十回:"今江南已定,河南亦平… 节麾所指,孰不钦承。" 此处"节麾"即指朱元璋的军事权威。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亦载:"唐制,节度使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故称节麾。"
引申为开府建衙的仪仗
因节度使出行时以符节和旌旗为仪仗,"节麾"亦引申指高级武将的仪卫制度。如宋代《事物纪原》载:"节麾之设,自唐始盛,为方镇威仪之制。"
文化内涵
"节麾"浓缩了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信物授权+视觉指挥"的双重权力体系。符节(节)作为君权象征,需与战场指挥工具(麾)结合使用,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军事实践的统一性。这一概念常见于唐宋文献,尤与节度使制度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来源
“节麾”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符节与令旗的合称
指古代朝廷授予军事统帅的符节(调兵凭证)和令旗(指挥标志),象征兵权。例如,宋代王安石在《贺韩魏公启》中写道:“兼两镇之节麾,备三公之典策”,表明“节麾”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引申为对将领的敬称
因“节麾”代表军事指挥权,后衍生为对掌兵权者的尊称。清代昭槤在《啸亭杂录》中提到官员书信中“依侍节麾,俾供驱策”,即用此意。
“节麾”既指实物信物,也代指军事统帅,常见于历史文献与古典文学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具体含义。
暗送秋波按章避世金马步步不类茶水刍荛之言翠蝉大奖赛淡粉登簿钉鞵洞章法防发愤图强服贴搞乱国故函订含垢忍耻辉熠昏昕火屑夹衩奬育焦饭搅搅脚癣接席节宣吉命巨壮略知一二利喙龙襄漏语马瘦毛长霿淆凝注磐磐魄荡魂飞泼剌扑翼机人口粥肉辟山臊生恩视含手札书绅撕掳堂花诬悖下计相彊相贼线毯衔头销烁小偷小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