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言不由衷和谬误无知。《吕氏春秋·振乱》:“固不知,悖也;知而欺心,诬也。诬悖之士,虽辨无用矣。” 高诱 注:“论説事情,固不知之,是为悖;实知之而自欺其心,是为诬。” 陈奇猷 校释:“固不知其説之矛盾而説之是为悖,已知其説之矛盾而説之,则为欺心。”
“诬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词义拆解:
出处与引证: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吕氏春秋》原文或高诱、陈奇猷的注释文献。
《诬悖》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错误地归咎或指责他人,冤枉无辜。它是由两个字组成:
1. 诬(发音:wū):表示冤枉或错误地归咎他人的意思,是动词。
2. 悖(发音:bèi):表示错误,背离或违背,是形容词。
综合起来,诬悖就是错误地归咎或指责他人,冤枉无辜的意思。
《诬悖》的拆分部首如下:
1. 诬:言部(yánbù),意思是与语言相关。
2. 悖:心部(xīnbù),意思是与情感和心理相关。
两个字的笔画分别为:
1. 诬:共有7画。
2. 悖:共有10画。
《诬悖》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这本古代经典著作中。在繁体字中,诬悖分别是「誣」「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诬悖》这个词在古代的汉字写法如下:
1. 诬:「誣」
2. 悖:「悖」
以下是《诬悖》的几个例句:
1. 他完全诬悖了我的意图,把我说成了坏人。
2. 这个报道向公众诬悖了受害者的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3. 不要随便诬悖别人,了解事实真相才能做出公正的判断。
由《诬悖》这两个字组成的其他词汇:
1. 诬告:错误地指控他人。
2. 悖论:背离逻辑或常理的论点。
3. 诬陷:错误地陷害他人。
近义词:
1. 诬赖:冤枉或错误地否认。
2. 诬害:错误地伤害他人。
反义词:
1. 正当:合理合法,没有错误。
2. 公正: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