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钉鞋。《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三年》:“上入 骆谷 ,值霖雨,道涂险滑……著行幐、钉鞵,更控上马以至 梁州 。” 胡三省 注:“钉鞵,以皮为之,外施油蜡,底著铁钉。”参见“ 钉鞋 ”。
钉鞵(读音:dīng xié)是古代一种特制的防滑鞋具,其具体含义及特点如下:
基本定义
钉鞵即“钉鞋”,指鞋底固定有铁钉的皮革制鞋。其外部经过油蜡处理以防水,底部嵌入铁钉增加摩擦力,主要用于古代雨雪或湿滑路面的行走。
结构与材质
根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解,钉鞵以皮革为鞋面,表面涂油蜡以达到防水效果,鞋底则通过嵌入铁钉来防滑。这种设计类似于现代的防滑靴,兼具实用性和工艺性。
历史应用
唐代文献记载,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因大雨导致骆谷道路湿滑,随行人员需穿钉鞵并更换马匹以保障行进安全。可见钉鞵在古代是应对恶劣路况的重要装备。
现代对应
现代汉语中,“钉鞋”一词仍在使用,既可指运动用的钉鞋(如田径鞋),也保留了古代钉鞵防滑功能的引申义。相关组词如“钉靴”“钉帽”等,均与固定或加固结构相关。
参考资料可通过权威历史文献(如《资治通鉴》及注疏)进一步查证。
《钉鞵》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指的是一种传统的农具或工具。通常用于固定或钉住物体的一种尖锐和坚固的工具。
拆分部首和笔画《钉鞵》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钅和革,总共有10个笔画。
来源《钉鞵》在现代汉字中较少使用,主要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它作为一个专业农具或工具的名称存在于古代农业工具的文字记载中。
繁体《钉鞵》的繁体字写作「釘鞵」,字形保留了原始的意义和部首。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中,「钉鞵」的字形可能有一些变化。但一般来说,它的字形很接近现代的写法,采用钅和革作为部首和偏旁。
例句1. 他用钉鞵把木板固定在墙上。
2. 农民通常使用钉鞵来固定农田中的铁丝网。
组词与《钉鞵》相关的组词包括:钉书、钉耳、钉刀、钉子等。
近义词与《钉鞵》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钉锤、铁锤、钉子等。
反义词与《钉鞵》相反或意义相反的词语有:拔掉、拆卸、解开等。
百鍊钢宝塔糖襃许不夺时产业结构痴情虫锼愁容船民垂櫜赐无畏悼伤短绠恩重泰山讹謡废职奋战副贡生工雀国仪雇托鸿断鱼沈鸿门黄线繖挥发性回火戛齿拣退娇情嚼舌疥癣之疾耤田絶等痀瘘客厅控阋兰芳敛色燎爥灵殖林浪麦饭疲甿铅幕荣贯赏揭山桑舍命陪君子拾地芥适主竖篴书翰水竹探查通路酒橦橦无多时遐方絶域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