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故的意思、国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故的解释

(1) [the national cultural, esp. literary heritage]∶本国固有的学术与文化(多指语言文字、文学、历史等)

整理国故

(2) [disaster]∶国家所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

另后不意遽闻国故,哀号追慕迨今未已。——宋· 苏轼《与滕达道书》

详细解释

(1).国家所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礼记·文王世子》:“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 孙希旦 集解引 刘敞 曰:“合,谓合乐也。有国故者,谓凶札师旅也。”凶,指灾荒;札,指疫疠。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之二:“别后不意遽闻国故,哀号追慕,迨今未已。”

(2).指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朝章讨国故始。”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什么保存国故,什么振兴道德,什么维持公理,什么整顿学风……心里可真是这样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故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阐释:

一、本义与字源

“国故”由“国”(国家、民族)与“故”(旧事、传统)复合而成,字面指国家的历史文化遗存。《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本国固有的学术与文化”,强调其作为民族遗产的根基性。

二、学术内涵的双重指向

  1. 文化实体

    泛指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包括典籍、制度、语言、艺术等。例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系统梳理经学、哲学、文学遗产,将其视为文化认同的载体。

  2. 研究范式

    “整理国故”运动(胡适等学者倡导)将其转化为学术研究对象,主张以科学方法系统考证、阐释传统文化,推动现代学术转型。

三、现代价值重估

当代语境中,“国故”超越怀旧情结,成为文化创新资源。如教育部将“国故整理”纳入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强调通过批判性继承激活传统智慧(《中国文化研究》2023年刊)。其价值在于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同时需警惕封闭式复古倾向。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1923)
  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国故整理研究”(2021)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在线文献链接,此处仅标注实体出版物及学术项目名称以保障信息真实性。)

网络扩展解释

“国故”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其解释及来源如下:

一、核心含义

  1. 本国固有的学术与文化
    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体系,尤其侧重语言文字、文学、历史等领域。例如“整理国故”即指系统研究传统文化遗产。
    文献例证

    • 《礼记·文王世子》提到“有国故则否”,孙希旦注“国故”为凶荒、战争等重大变故(后延伸为文化概念)。
    • 鲁迅曾批判部分人借“保存国故”之名行守旧之实。
  2. 国家遭遇的重大变故
    指战争、灾荒、瘟疫等影响国运的灾难性事件。
    文献例证

    • 宋代苏轼《与滕达道书》中“遽闻国故”即指听闻国家变故。

二、使用场景

三、词义辨析

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如“保存国故”侧重文化遗产,而“遽闻国故”则指向突发事件。

别人正在浏览...

白珉白夷保媪边梗愎谏庯庩长规超渡澄浄虫蚀字愁云惨雾醇白春瑞存心养性酖杀定正黩兵儿女子语翻云覆雨革脉公第祼飨豪取智笼鹤兵贺家和燠鸿典黄芦虎步龙行回弯慨怅看督叩石垦壤岿然不动昆仑丘勒功赁保埋名谬诞那就棚子批购起废骑鹤化起狱犬兔俱毙羣化仁勇杀鸡儿抹脖子伤沴尚论设容肃淡岁赂谇呓台历田鸡贴妥剸行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