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故的意思、国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故的解释

(1) [the national cultural, esp. literary heritage]∶本国固有的学术与文化(多指语言文字、文学、历史等)

整理国故

(2) [disaster]∶国家所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

另后不意遽闻国故,哀号追慕迨今未已。——宋· 苏轼《与滕达道书》

详细解释

(1).国家所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礼记·文王世子》:“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 孙希旦 集解引 刘敞 曰:“合,谓合乐也。有国故者,谓凶札师旅也。”凶,指灾荒;札,指疫疠。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之二:“别后不意遽闻国故,哀号追慕,迨今未已。”

(2).指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朝章讨国故始。”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什么保存国故,什么振兴道德,什么维持公理,什么整顿学风……心里可真是这样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国故”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其解释及来源如下:

一、核心含义

  1. 本国固有的学术与文化
    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体系,尤其侧重语言文字、文学、历史等领域。例如“整理国故”即指系统研究传统文化遗产。
    文献例证

    • 《礼记·文王世子》提到“有国故则否”,孙希旦注“国故”为凶荒、战争等重大变故(后延伸为文化概念)。
    • 鲁迅曾批判部分人借“保存国故”之名行守旧之实。
  2. 国家遭遇的重大变故
    指战争、灾荒、瘟疫等影响国运的灾难性事件。
    文献例证

    • 宋代苏轼《与滕达道书》中“遽闻国故”即指听闻国家变故。

二、使用场景

三、词义辨析

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如“保存国故”侧重文化遗产,而“遽闻国故”则指向突发事件。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账号额度使用完毕,请更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