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曚昽的早晨,凌晨。《仪礼·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 贾公彦 疏:“昕即明之始,君子举事尚早,故用朝旦也。”
(2).犹旦夕,早晚。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至於伐鼓鸣角,以警昏昕。”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 幼安 为作《丽譙赋》,以寓颂规,辞旨精步,其序曰:‘……立壶植箭,而昼夜分;鸣角伐鼓,而昏昕定。’”
(3).泛指时日,时光。 唐 权德舆 《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诗:“侍坐驰梦寐,结怀积昏昕。”
“昏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综合多个权威词典的解释如下:
凌晨或天将亮时
源自《仪礼·士昏礼》中“凡行事,必用昏昕”,指古代礼仪活动多在凌晨进行,此时天色曚昽未明。贾公彦注疏提到“昕即明之始”,强调时间之早。
泛指旦夕、早晚
宋代曾巩在《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中用“伐鼓鸣角,以警昏昕”,指通过击鼓鸣角来报晓或报暮,延伸为昼夜交替的时间概念。
代指时光或时日
唐代权德舆诗句“侍坐驰梦寐,结怀积昏昕”,将“昏昕”抽象化为时间流逝的象征,表达对光阴的感慨。
补充说明:
相关权威参考可查阅《仪礼》《汉典》及唐宋文献。
《昏昕》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黎明的时候,即天刚亮的时候。
《昏昕》的部首是日字旁,读音为rì,表示与太阳、光线有关的含义。它由10个笔画构成。
《昏昕》是一个古代汉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为小篆字体。古时候的写法为“㦸”,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状。
《昏昕》的繁体字为「昏昕」,拆分部首和笔画的结构与简体一致。
1. 清晨的山谷中,昏昕的光线透过云层洒下来。
2. 天还没有完全亮,但昏昕的光芒已经显露出来。
3. 晨曦微霞,大地渐渐从昏昕中苏醒。
1. 昏昕草木:指黎明时分,草木开始苏醒生长。
2. 昏昕时刻:天将要亮的时候。
3. 昏昕光线:黎明时分柔和的光线。
黎明、拂晓、破晓、黄昏、黄昏时分。
日正、高亮、晴朗、太阳高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