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刍荛之言的意思、刍荛之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刍荛之言的解释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刍荛之言"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草野之人的浅见或普通百姓的言论,常作自谦之词使用。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刍(chú)

    指喂牲口的草料,引申为割草、拾柴。

    ➤《说文解字》:"刍,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

  2. 荛(ráo)

    指柴草或打柴的人。

    ➤《说文解字注》:"荛,薪也。从艸,尧声。"

  3. 刍荛

    合成词,本义为割草打柴的人,泛指乡野平民。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郑玄笺:"刍荛,薪采者。")


二、成语释义

刍荛之言


三、典故出处

出自《诗经·大雅·板》: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释义:周大夫劝诫同僚,即使意见浅显也应倾听,古人早有"向樵夫征询"的传统,强调虚心纳谏。


四、现代应用

  1. 谦逊表达:

    用于提出建议时自谦,如:"刍荛之言,仅供参考。"

  2. 文化引用:

    强调重视民间智慧,如政策制定需倾听"刍荛之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为"书面语",释义为"谦辞,指自己的见解"(来源:商务印书馆)。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诗经·大雅·板》(中华书局点校本)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刍荛之言”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结构与出处

三、用法与示例

  1. 谦辞功能:古代文人或现代正式场合中,用于表达自己观点时的谦逊态度,如李清照诗句:“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2. 客观描述:可指代普通民众的质朴见解,如史书评价帝王纳谏时提及“采刍荛之议”。

四、近义与反义

五、延伸理解 该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自牧”的礼仪观念,也反映了古代对民间智慧的重视。现代多用于书面表达或正式发言前的自谦铺垫。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诗经》原文及宋代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作。

别人正在浏览...

案板按擫扮妆表文避三舍馞馞不悌陈迹愁蹙答教蜑舟独门独院法人财产权封山育林腑脏广播体操故徼欢聚汇价笺畣见利忘义建堰截尾进奉警告襟素锦香囊及时行乐苛切馈飨老大徒伤悲廉干利喙莅莅灵献六一居士戾心驴头不对马嘴煤砟子铅粉歧出奇功清苦清素车蹊闲跧伏曲颐攘攘熙熙入纂森緑生活水平蛇头鼠眼十恶斯洛伐克速寇铁壁铜墙文汇阁乌翅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