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席相接。多形容亲近。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行则连舆,止则接席。”《旧唐书·哀帝纪》:“虽蓝衫鱼简,当一见而便许升堂;纵拖紫腰金,若非类而无令接席。” 明 胡应麟 《<诗薮>序》:“乘舟接席,相与扬搉古今,覈本支,程殿最。”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十六:“ 安石 负盛名,乃在衡门初。名僧既接席,妙伎亦同车。”
“接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字面本义
指坐席相连,形容彼此关系亲近。例如三国时期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写道:“行则连舆,止则接席”,描述与友人出行时车马相连、休息时座位相接的亲密场景。
引申用法
在部分语境中,可引申为“接替职位或地位”,如《旧唐书》提到“若非类而无令接席”,暗含身份交替的意味。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接席”的核心意义仍以“座位相连、关系密切”为主流,多见于古典文献。若需进一步了解引申义,建议结合具体文献(如《旧唐书》)分析语境。
《接席》是一个动词,表示接受别人的座位或职位。
《接席》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立,总计4个笔画。
《接席》一词源自于古代的官场礼仪。当时,官员之间要遵循严格的礼仪规定,当有人离席或者离职后,其他人需要接受并接替其座位或职位。
《接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接蓆」。
在古代,「接席」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可以使用「揭籥」的形式来表示接受别人的官位。
1. 那位贵宾突然离开了,他顺利接席并发表了一番讲话。
2. 当前的接班人需要有能力接席重要的职务。
接班、接棒、接职
继任、承袭
离席、让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