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盖的意思、节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盖的解释

古代持符节的大将所使用的伞盖。《三国志·吴志·朱桓传》:“ 黄龙 元年,拜 桓 前将军,领 青州 牧,假节……时 庐江 太守 李膺 整严兵骑,欲须诸军半渡,因迫击之。及见 桓 节盖在后,卒不敢出,其见惮如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高级官员出行时所用的仪仗,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节”

    指符节,古代由君主授予使臣或将领作为身份凭证的信物,通常以竹、木或金属制成,刻有文字并饰以牦牛尾等装饰。持节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如监军、巡查等)。

  2. “盖”

    指车盖,即官员车驾上的伞状华盖,用以遮阳避尘,是官职等级的标识。不同层级的官员车盖形制、颜色有严格区分。

  3. “节盖”合用

    指官员出行时符节与车盖的组合仪仗,引申为对持有者的尊称(如“节盖下”代指高官),常见于汉代至明清文献。


二、历史背景与典制依据

  1. 汉代制度

    据《后汉书·舆服志》载,刺史、太守等持节官员出行需配备“节盖”仪仗,护卫持节旌旗,车驾设皂盖(黑色车盖),以彰威仪。

  2. 唐代演变

    《唐六典》规定,节度使、观察使等地方大员可持“旌节”,其仪仗包含龙虎旗、节盖等,成为中央授权的重要象征。

  3. 文学中的用例

    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云:“敕书怜赞普,兵甲望长安……宣命前程急,惟良待节盖。” 此处“节盖”即指使臣的权威仪仗。


三、现代使用与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节盖”仅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学术讨论,不再用于日常表达。其概念可类比为: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节盖”词条释义:古代官员仪仗之一,符节与车盖的合称。

    链接示例:权威词典出版机构官网(注:此处为示意性链接,实际引用请替换为可靠来源)

  2. 《中国古代车马文化》(王振复著,商务印书馆)

    第四章详述车盖制度与官职等级的关联性。

  3. 《全唐诗》(中华书局点校本)

    卷二百一十八收录杜甫相关诗作及注释。

网络扩展解释

“节盖”一词的含义需要结合不同来源进行辨析,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一、古代军事仪仗用具(权威解释) 根据汉典等权威来源,“节盖”指古代持符节的大将所使用的伞盖,属于仪仗器物。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朱桓传》记载:“及见桓节盖在后,卒不敢出”,描述朱桓持节盖震慑敌军的场景。这种伞盖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常见于将领出征或重要仪式中。

二、节俭含义的误传(存疑解释) 部分网络资料将其解释为形容词,认为由“节(节俭)”和“盖(覆盖/节制)”组合而成,表示节约财物之意。但该解释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建议谨慎采用。

补充说明: “盖”字本身有覆盖、伞具、印章等多重含义,但在“节盖”组合中特指仪仗伞盖。若需表达节俭之意,更规范的用法应为“节俭”或“节用”。

别人正在浏览...

安众保章正别姓笔谏臭不可闻祠尾丹池灯爆琱瑑樲棘缚格工布汉简合群黄甘甘灰气灰失失建德国兼业接遇集纳金河赳赳桓桓壸政连绵不断烈阳麟文毛毛楞楞马蹄形没匿母儿聂聂农户潜君愀然无乐青阳腔穷岩全宾羣玉柔鱼三角学三青鸟傻瓜铩羽而归圣断霜锸司箴棠芾涕泠土木八柁师土运文选烂,秀才半屋下盖屋遐奥箱奁响玉缃轴仙阶闲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