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建德 ”。《庄子》中虚构的无为而治的理想国。《庄子·山木》:“ 南越 有邑焉,名为 建德之国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宋 苏轼 《和陶诗·和<读山海经>》之一:“ 建德 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清 黄景仁 《杂咏》诗:“浮海去 南越 ,望古 建德国 。” 康有为 《<礼运注>叙》:“ 庄子 建德之国 , 列子 甔甗之山 ,凡至人之所思,固不可测矣,而况 孔子 乎?”
“建德国”是《庄子》中虚构的一个理想国概念,其核心内涵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建德国”出自《庄子·山木》,原文描述为:“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这里的“建德”可理解为“建立德行”或“功业”,但庄子通过寓言形式,将其塑造成一个摒弃礼法、回归自然本真的社会。
“建德”一词在部分文献中也被单独使用,如《老子》“建德若偷”,但含义与《庄子》的“建德国”有所不同,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
建德国是庄子哲学中一个反世俗规范的乌托邦,强调自然无为、摒弃智巧,对后世道家思想及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建德国》是一个词语,其意思是“创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或者“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该词可以通过拆分部首和笔画来理解其构成。
拆分部首:建 (jiàn)、德 (dé)、国 (guó)
笔画:建 (9画)、德 (9画)、国 (10画)
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的历史语境,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中的国家建设。它代表着国家的强盛和统一,是对国家建设目标的期许和追求。
该词语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建德國」。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建德国」这个词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然而,由于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无法提供确切的古代写法。
以下是几个使用《建德国》这个词语的例句:
1. 我们的目标是建德国,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2. 他致力于建德国的事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建德国》相关的组词有:建设、国家、德国、建立、创立
近义词包括:建国、建立国家、国家建设
反义词包括:瓦解国家、分裂国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