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箴的意思、司箴的详细解释
司箴的解释
职掌规谏、劝诫。《文选·张华<女史箴>》:“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李善 注引 毛萇 《诗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女史不记其过,其罪杀。”《晋书·李充传》:“室有善言,应在千里,况乎行止復礼克己。风人司箴,敬貽君子。”《旧唐书·李义府传》:“勉之又勉,光兹守器。下臣司箴,敢告近侍。”
词语分解
- 司的解释 司 ī 主管,操作:司法。司机。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b.复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
- 箴的解释 箴 ē 同“针”①。 劝告,劝戒:箴言。箴规。箴谏。 古代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箴铭(“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兼于规戒、褒赞的韵文。因其作用有相似之处,故后人多连称)。 笔
专业解析
司箴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司”与“箴”二字组成,需分别释义后综合理解其含义:
一、单字释义
- 司(sī):
- 动词:指主管、执掌、管理。如《周礼·天官》载“司会掌邦之六典”。
- 名词:指官职或机构,如“司徒”“司仪”。
- 箴(zhēn):
- 名词:本义为针砭工具,引申为规劝告诫的文体。如《文心雕龙》云“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 动词:规谏、告诫之意,如《左传》“箴之曰:民生在勤”。
二、复合词“司箴”释义
“司箴”为动宾结构,意为“执掌规谏之职”或“主管劝诫事务”,常见于古代官职或职责描述:
- 历史职官范畴:指负责谏议、监察的官职。例如《周礼》中“保氏掌谏王恶”,其职能近于“司箴”。
- 广义职能:泛指承担规诫、督导责任的职务或行为,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提及“司箴之官,以纠德愆”。
三、典籍例证
《尚书·冏命》载“王若曰:……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其中“绳愆纠谬”即“司箴”职能的体现。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司箴”一词虽罕用,但其核心含义仍存于“监察”“谏议”等概念中,常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文体创作。
参考来源:
-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 刘勰《文心雕龙·铭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注本)
- 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本)
网络扩展解释
“司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释
“司箴”指职掌规谏、劝诫的职责,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特定官职或职能。例如《文选·张华<女史箴>》提到“女史司箴,敢告庶姬”,表明女史官负责对后宫妃嫔进行规劝。
二、词素结构
- 司:意为“主持、掌管”,如“司法”“司仪”等词中均为此意。
- 箴:本指一种规诫性的韵文文体,后引申为劝诫行为,与“针”同源(如“针砭时弊”般直指问题)。
三、历史出处与演变
- 起源:最早见于《诗经》相关注释,如毛苌《诗传》提到周代后妃制度中“女史彤管之法”,若女史不记录过失则会被治罪。
- 发展:晋代李充《晋书》中“风人司箴,敬贻君子”,唐代《旧唐书》中“下臣司箴,敢告近侍”,均延续了规谏职能的表述。
- 文体关联:作为文体,“箴”常以四言韵文形式出现,如《虞箴》《百官箴》等,内容多为劝诫君王或官员。
四、现代应用
该词现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文体发展或引用典籍时仍可能涉及。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查阅《文选》《晋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板板正正抱关闭壁弊事不出所料参实称怀出葆畜牲祠主凑搭麤快村言代解导示德薄邓友梅簟席发传簠簋不脩负盘怪事咄咄浩然巾横扫千军皇武懽侍荤羶检踪夹钳继贰借胎赍赉井井然京圻锦茵狙慝巨相窥窬枯苗泪涟亮直连璅潦鬼留目离弦明茂挠乱奇男子清祀软节上山下乡赦恩诗牀虱蛊宿艾胎教颓倒威风扫地舞知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