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儿的意思、母儿的详细解释
母儿的解释
(1).指标准。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一家门,二生像,三吐谈,四串仗,五温和,六省傍,七博览,八歌唱,九枕席,十伴当。”
(2).模子。《西游记》第八六回:“﹝ 行者 ﹞又拔一根毫毛,依母儿做了,抛在他脸上。”
词语分解
- 母的解释 母 ǔ 妈妈,娘:母亲。母性。母系。慈母。母忧(称母亲去世)。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姑母。舅母。 雌性的,与“公”相对:母鸡。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母国。母校。母音(元音)。 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
- 儿的解释 儿 (兒) é 小孩子:儿戏。 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儿。儿女情。 男孩子:儿子。生儿育女。 雄性的马:儿马。 女 儿 (兒) 作助词(同前一字连成一个卷舌音):小孩儿。 女 笔画数:; 部
专业解析
"母儿"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作为固定搭配使用较少,其含义需拆解核心字并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释义分析:
一、 核心字义解析
-
母 (mǔ):
- 基本义:母亲,生育或抚养子女的妇女。引申为能有所滋生的事物根源或本源。(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引申义:
- 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如:祖母、伯母)。
- 雌性的(如:母鸡、母牛)。
- 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如:螺母、子母扣)。
- 有产生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如:母语、母校、失败乃成功之母)。
- 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母”的释义涵盖其生物学、社会学及引申意义。
-
儿 (ér):
- 基本义:小孩子(如:婴儿、儿童)。特指儿子。(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引申义/用法:
- 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如:健儿、男儿)。
- 父母对子女的称呼,子女对父母的自称。
- 词缀(儿化音):名词后缀(如:盆儿、画儿);少数动词后缀(如:玩儿、火儿了)。
- 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详细记录了“儿”在古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和演变。
二、 “母儿”的可能含义与用法
“母儿”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其组合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
- 字面组合义:最直接的理解是“母亲和儿子/孩子”。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或特定方言中可能出现,指代母子关系或母子二人。
- 参考:部分方言调查或古籍中偶见此类用法,但非标准语常用词。
- 方言或特定称谓:在某些方言或特定群体内部,可能存在将“母儿”作为一个特定称谓使用的情况,但极其罕见且非通用。
- 误用或罕见用法:现代标准汉语中,“母儿”不是一个独立的、有固定含义的合成词。其出现可能是“母女”、“母子”的误写或特定语境下的临时组合。
三、 结论
在现代标准汉语中:
- “母儿”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固定含义的常用词汇。
- 其含义主要依赖其构成字“母”和“儿”的核心意义。
- 最可能的解释是“母亲和儿子/孩子”,但这种组合远不如“母子”(专指母亲和儿子)或“母女”(专指母亲和女儿)常用和明确。
- 遇到“母儿”一词时,应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具体所指,通常指向母子关系或母子二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母子”或“母女”更为准确和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母儿”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其用法和来源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
一、核心释义
-
标准或准则
源自元代戏曲作品《玉壶春》第二折,其中提到“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指代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或条件,例如家门礼仪、谈吐修养等。
例句:元曲中常以“母儿”形容社会角色的行为准则。
-
模子或原型
见于《西游记》第八十六回,描述孙悟空用毫毛“依母儿做了”变化物体,此处指代复制用的原始模型。
例句:古代文学中多用于描述通过模板复制的行为。
二、其他关联信息
- 现代可能的混淆
部分网页(如-8)提到“母子关系”,即母亲与儿子的亲属关系,但此处的“母子”是独立词语,与“母儿”的古代用法无直接关联。需注意区分语境。
三、使用建议
- 文学或历史场景:优先采用“标准”或“模子”的释义,贴合古籍记载。
- 日常口语:若需表达亲属关系,应使用“母子”而非“母儿”。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玉壶春》《西游记》原文或语言学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阿井阿咸巴巴头败化伤风白鳍豚罢瘠边区博访长恶不悛臭氧大学得位斗船督率发指附列符帖攻斗诡辞皓首穷经贺雅红衣厚养撶楫黄毛团儿晃眼静事紧挤禁区狷察铿锵有力劳勚蜡书令质留事流涎麻蚍面庞明蟾淖田拗律昵媟逆运算飘籓坠溷乾菓浅末秋觐企足矫首辁朴闪耀声交深切著明四时之气昙阳王浆逶媠文修武偃相持不下象罔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