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谓策府。"郭璞注:"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所谓藏之名山者也。"本为传说中古帝王藏书册处。后用以称帝王珍藏图籍书画之所。
《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北征,东还,乃循 黑水 ,癸巳,至于 羣玉之山 ……先王之所谓策府。” 郭璞 注:“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所谓藏之名山者也。”本为传说中古帝王藏书册处。后用以称帝王珍藏图籍书画之所。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协大雅於鸣金,同藏书於 羣玉 。” 唐 独孤及 《寄赠徐薛二侍御》诗:“图籍凌 羣玉 ,歌诗冠 柏梁 。”《宋史·职官志二》:“ 仁宗 即位,修 天章阁 毕,以奉安 真宗 御製。东曰 羣玉殿 ,西曰 蘂珠 殿。” 元 代设群玉署、群玉内司职掌图书宝玩等。参阅《元史·文宗纪二》及《百官志四》。
羣玉(qún yù)是汉语古籍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词汇。其核心释义指代聚集的美玉,后引申为仙山或珍藏典籍之处。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典文献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穆天子传》,其中记载穆王西巡至「羣玉之山」,此处「羣玉」特指神话中盛产美玉的仙山,象征珍稀与神圣。
唐代文学进一步拓展其意象。李白《清平调》名句「若非羣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将羣玉山与瑶台并列为仙境载体,赋予其超凡脱俗的文学象征。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引《河图》云:「羣玉之山,帝王藏書之府」,此时词义已扩展至皇家典藏机构,体现知识聚合的概念。
在文字学层面,《说文解字》释「羣」为「輩也,从羊君聲」,段玉裁注强调「凡类聚之称」;「玉」部载「石之美者」,二者组合形成「美石聚集」的本义。这种构词法折射出古代以玉喻德的传统文化心理,如《礼记·玉藻》所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伦理关联。
现代辞书《辞源》综合其语义流变,归纳出三重释义:① 玉的集合体;② 传说中的山名;③ 比喻珍贵典籍或人才荟萃之所。该词现存于「羣玉殿」「羣玉府」等历史建筑名称中,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皇城宫殿衙署图》标注的明代宫廷建筑群。
“羣玉”是“群玉”的旧字形写法,其含义源自古代文献,具体解释如下:
本源含义
出自《穆天子传》卷二记载,周穆王北征时曾抵达“群玉之山”,此处被描述为古代帝王珍藏典籍的策府(藏书之所)。后引申为帝王收藏珍贵典籍、书画的场所,象征文化荟萃之地。
单字解析
文化意象
因“群玉”山在传说中为藏书圣地,后世常以“群玉”代指典籍丰富的场所,或比喻珍贵文物的集合。例如,唐代李白《清平调》有“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借“群玉山”暗喻仙境与珍稀之物。
注:现代汉语中“羣”已简化为“群”,二者含义完全相同。
阿鹜白棠鲍方镚子儿编贝变小雅避弹服笔论不结盟国家不浄传红出闲力撺哄鸟乱导因跌翻二陕二十二史扶帮观点鬼丑衮司锅灰夯歌荷蕖会解火甲贱嗜进侯沮泽康时泪盈盈烈性酒炉篆率俗暮夜怀金逆班皮鞾潜底扰从三清客飒沓色胆迷天上切赏析烧炭升首沈江伸述摔炮顺当説满算是讨喜条闻题捕铁锡乌菟详实仙人鞭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