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汉简的意思、汉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汉简的解释

汉 代的竹、木简。简为古代书写工具,竹片称简,木片称札,统称为简。 汉 简的长度,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1930年在 内蒙 发现的 汉 代木简,已编为《居延汉简甲乙编》。 来新夏 《古典目录学浅说》第一章第一节:“ 汉 简上的字比较多,从现存实物看, 汉 简有一面写,还有二面写的,每简写一至二行,也有上半大字一行,下半小字四行的,字体在楷隶之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汉简指中国汉代书写于竹简、木牍上的文献遗存,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字、制度及社会生活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材质与时代特征

汉简以竹、木为书写载体,主要流行于西汉至东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内容涵盖官府文书、律令、典籍(如《论语》《仪礼》)、历谱、私人信件等,集中出土于西北边塞(如居延、敦煌)及南方墓葬(如长沙马王堆)。其形制长短、书写格式均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律令简长三尺(约67.5厘米),经书简长二尺四寸(约55厘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

二、文字学价值

汉简字体处于隶书成熟期向章草、楷书过渡的关键阶段。其笔法保留篆书遗韵,同时出现波磔、连笔等隶变特征,如居延汉简中的"捺画"已具楷意。用字上多见汉代通假字(如"裁"通"纔")、异体字(如"⿱宀禾"为"秦"异体),为汉字演变研究提供实证。

来源: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中华书局

三、历史文献意义

汉简填补传世文献空白,例如:

  1. 律法制度: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详载西汉初年刑罚、爵位继承法,揭示萧何"约法三章"后的法律体系重建;
  2. 边塞防御:居延汉简记录烽燧编制、屯田分配及"候望"制度,实证汉代长城防御体系运作;
  3. 社会民生:悬泉置简牍反映丝路驿站管理、使团接待标准,展现中西交通实态。

    来源:李均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文物出版社

学术引用建议:研究汉简定义时,可结合《汉语大词典》("简牍"词条)及《中国简帛大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权威释义,辅以考古报告(如《居延汉简甲乙编》)进行交叉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汉简是汉代书写于竹木简牍上的文献遗存,具有重要历史与书法价值。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汉简指中国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简牍文书,包含竹简(竹片)和木简(木片,又称札)两种材质。其名称源于书写载体的简牍形式。

二、历史发现

三、分类与内容

  1. 边塞汉简
    • 敦煌汉简:1907-1914年斯坦因发现,含军事、法律文书。
    • 居延汉简:1930年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近万枚,涵盖诏书、律令、账簿等,编为《居延汉简甲乙编》。
  2. 内地汉简
    多见于墓葬,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含部分汉代简)。

四、形制特点

五、价值与意义

如需完整信息,可查阅《居延汉简甲乙编》或相关考古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班禅班丝布别宇必律不剌屏弃鼻涕团僰僮餐饮谗铄成篇储傅敦忠读破耳掴子法鞭干咳共价化合物闺心黑匣子纥梯纥榻华镊回光返照昏霭活火蒋光鼐件目剪屠较高吉贝裘结成肌革踖陵进犯金赀款纵阔少瓓珊励磁疠疾黎母国理任论千论万绿暗红稀没法没天魔焰平平常常气焊倾颠清渟青洲秋荚絇屦去泰去甚三回五解十月怀胎天朗气清吞咽吞贜夏葛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