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接遇的意思、接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接遇的解释

犹接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南史·王懿传》:“ 愉 接遇甚薄,因至 姑孰 投 桓玄 。”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谀佞》:“﹝ 姚崇 ﹞忿其諛媚……自兹不復接遇。”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宋昌藻 ,考工员外郎 元问 之子。 天寳 中,为 滏阳 尉。刺史 房琯 以其名父之子,常接遇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接遇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动词,其核心含义指以礼节接待、对待他人,尤其强调在正式场合或社交关系中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与礼遇。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特征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接待;对待。”强调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礼仪规范体现对他者的态度。该词隐含对礼节性和规范性的要求,常见于描述外交、宾客往来等正式场景。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2. 《古代汉语词典》

    进一步注解:“接遇”包含“以礼相待”之意,多用于君臣、宾主关系,体现等级社会中的礼仪秩序。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接遇以礼”即典型用例。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


二、用法特征与文化内涵

  1. 情感色彩

    不同于中性词“接待”,“接遇”常含积极礼敬意味,如“优加接遇”(《后汉书》)体现对宾客的尊崇态度,而“接遇甚薄”则表冷遇轻视。

  2. 使用场景

    多出现于历史文献中,描述:

    • 外交礼节:如“接遇四方使者”(《周礼注疏》);
    • 尊卑互动:如“接遇士大夫以礼”(《史记·汲郑列传》);
    • 宾主关系:如“接遇宾客,靡不尽心”(《颜氏家训》)。
  3. 现代延伸

    虽现代汉语少用,但其精神融入“礼遇”“接待规范”等概念,常见于外交辞令或文化论述中,强调礼仪文化的延续性。


三、古籍例证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2. 王力等. 《古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02.
  3.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 《周礼注疏》[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 司马迁. 《史记》[M]. 中华书局, 1982.

网络扩展解释

“接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接遇”指接待、应对,尤其用于描述正式场合中与宾客或他人的交往。例如:

二、出处与用法

  1. 历史文献: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出则接遇宾客”,说明该词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员的外交职责。
    • 《南史·王懿传》提到因接待态度冷淡而引发矛盾。
  2. 延伸含义:
    •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待人接物的礼节,如“接遇宾客时需以礼相待”。

三、例句与补充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接遇”强调正式或礼节性的交往行为,既有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也可扩展至现代社交礼仪。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哀拯碧芊芊肠断长髯主簿丛冗粗壮答剌不花到伴电泡迭继低容分虎竹富埒陶白副末告祢格林纳达更加各司其职供器官街归轸哈肋巴汗慄江米骄景惊恍鯨吞蠶食金花银塉确旧社会开火仓乐饵凉室糲餐里丑捧心黧貌陵诳六部马伏麻将髦儁迷邦赧颜苟活嵌窦千人百眼谦喜人鱼珊瑚在网审鉴识具适理秫稻梳妆讼鹿条命外祟韦脂香球县军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