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青阳腔的意思、青阳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青阳腔的解释

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 浙江 的余姚腔和 江西 的弋阳腔于 明 嘉靖 年间相继传入 青阳 后,同当地的民间曲调汇合形成。一般认为青阳腔即 明 代的池州腔,现在赣剧中仍有青阳腔。也有人认为青阳腔兼指徽州腔和池州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青阳腔是中国戏曲史上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古老戏曲声腔,属于高腔系统。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并结合戏曲专业知识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渊源 青阳腔是明代中叶(约嘉靖年间)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带的地方戏曲声腔。它是在弋阳腔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语言、民歌和宗教音乐(如目连戏唱腔)演变而成的一种戏曲演唱形式。其名称直接来源于发源地“青阳县”(《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二、核心艺术特点

  1. “滚调”的创造与运用:这是青阳腔最显著的革新。它在原有曲牌中插入大量接近口语的五言、七言诗句或俗谚(称为“滚唱”或“滚白”),用流水板急促唱出,极大地增强了叙事性和情感表达的酣畅淋漓,突破了弋阳腔曲牌体的限制(《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2. “一唱众和,其节以鼓”:继承了弋阳腔“徒歌、帮腔、锣鼓伴奏”的特点。演唱时不用管弦乐器伴奏,仅用锣鼓击节,由演员干唱(徒歌),句尾或关键处由后台或乐师帮腔,形成独特的粗犷、高亢风格。
  3. 通俗化与地方化:大量吸收方言俚语,唱腔灵活自由,剧目内容贴近民间生活,使其在广大城乡迅速流传,被誉为“时调”、“徽池雅调”。

三、历史地位与影响 青阳腔在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流布范围极广(有“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之说),对后世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现状与保护 青阳腔在清代后期逐渐衰落,但仍有遗存。现主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安徽青阳及江西湖口等地得到保护和传承,其独特的“滚调”和帮腔艺术被视为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史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青阳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声腔剧种之一,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起源

青阳腔又称“池州腔”,因发源于明代安徽池州府青阳县而得名。其形成于嘉靖年间,由江西弋阳腔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如昆山腔、余姚腔)、九华山佛俗说唱及民歌小调融合演变而来。

二、艺术特色

  1. 唱腔形式
    首创“滚调”,将腔与滚结合,突破传统曲牌联套体结构,增强叙事性。伴奏仅用锣鼓,无管弦乐器,采用“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
  2. 表演特点
    角色行当最初为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类,后增小、夫两角。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常穿插窜刀门、翻高台等高难度技艺,并使用纸质面具增强舞美效果。

三、历史影响

青阳腔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并称“徽池雅调”。其流布至闽、湘、川等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发展,并为京剧的形成奠定基础,被誉为京剧“鼻祖”。

四、现状与保护

目前主要存于安徽青阳及江西湖口等地,因战争、文化冲击等原因濒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抢救传承。

如需更完整的剧目或历史细节,可参考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璈管秉圭布水裁兵昌图抽简禄马鉏锸楚客词粗秽道数电子音乐凋兵东园梓器恶事仿刻佛谛鬼罗襦国泰民安海陵好日头画虎成狗虎籙迦持噍呵迦旃邻提泾水京味弆藏捄荒浚源课利燎亮刘卢骊珠昽昽炉锤瑁湖闹光景皮囊譬媲青黄沟木青袍白马清赡情义筇杖趋风撒呓挣傻汉蛇蟺摄衞孰察苏白俗俚濌伯太平天国跳舞通贵痛悔头锣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