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假葬的意思、假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假葬的解释

亦作“ 假塟 ”。谓暂时浅埋以待改葬。《三国志·魏志·曹休传》:“ 休 年十餘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 天监 二年亡,年三十四,仍假葬焉。”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假葬》:“ 晋武帝 太康 中,前太子洗马 郄詵 ,寄止卫国文学讲堂十餘年,母亡,不致丧归,便於堂北壁外下棺,谓之假葬。”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典礼》:“《仪礼·士丧礼》之‘肂’即假塟也,谓先掘地揜棺使人不见也。然三月而塟,则殊亦不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假葬,汉语词汇,指暂时性安葬或非正式埋葬的丧葬形式。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一为权宜性安置遗体,待条件成熟后迁至正式墓地;二为特定文化场景中的象征性葬仪。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假"在此作"暂时、临时"解,与"真葬"形成语义对立。古代文献《礼记·檀弓上》记载:"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此处的"藏"即包含临时安置之意,可视为假葬的早期文化渊源。

在具体实践层面,假葬常见于三种历史场景:

  1. 客死异乡者暂厝待归,如《清史稿》载官员丁忧需扶柩还乡之制
  2. 战乱时期无法举行正式葬礼的权宜处置
  3. 特殊葬俗中的阶段性仪式,如西南少数民族"二次葬"前期的停柩阶段

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非正式埋葬,暂时安置灵柩"。该解释从语言学角度明确了词语的能指与所指关系,体现了汉语词汇构成中偏正结构的表意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假葬”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区分:

一、核心含义(历史丧葬习俗) 指暂时浅埋遗体以待日后正式改葬的习俗,常见于古代文献。具体特征包括:

  1. 临时性:因战乱、迁徙或经济条件限制无法正式安葬时采用
  2. 浅埋方式:区别于深埋的正式墓葬,如《日知录》记载郄诜将母亲棺木置于讲堂北壁外浅埋
  3. 改葬预期:待条件允许后迁至家族墓地,如曹休少年丧父后假葬,后可能迁葬谯郡

二、成语引申义 现代语境中衍生为“假装死亡”的比喻用法,多用于形容逃避责任或危机的行为。但需注意:

三、文献例证

注:如需具体古籍原文或现代成语用例,可查看、5、7等来源获取详细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谤嫉笨货谗贷产业结构叨荣打釺典戎帝制冬天耳鼠尔朱犯节繁琐飞流短长伏伺高制梗调哥子公币公债券龟屏好交花奶奶黄矢借口机筦机密房精细入微积习生常击越濬瀹可甚麽匡维剌戾讄祷龙尾石论资排辈麻花慢条斯理密谋谋将柰苑聘弓颇颇全麻柔情汝南诺煞费心机山包审细十年九荒时文释种通庄投畀猥辱污世香位牌详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