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 宗资 为 汝南 郡守,政事委功曹 范滂 ,自己但画诺而已。后因以“汝南诺”借指郡守不理政事。《文选·谢朓<郡内登望>诗》:“方弃 汝南 诺,言税 辽东 田。” 李善 注引《续汉书》:“ 汝南 太守 南阳 宗资 任用 范滂 ,时人謡曰:‘ 汝南 太守 范孟博 , 南阳 宗资 主画诺。’”按, 范滂 字 孟博 。
汝南诺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的表述,其释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及地域文化综合解读。
“汝南”为汉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一带;“诺”本义为应答、允诺,引申为承诺、信义。汝南诺原指东汉名士许劭、许靖兄弟在汝南地区主持“月旦评”时,对人物品评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后衍生为对诚信、德行的典范性承诺。
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许劭与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时称“月旦评”。因二人品评严谨、言出必行,汝南士人皆以得其评语为荣,“汝南诺”遂成信诺代称。宋代文人苏轼在《答李琮书》中亦提及:“汝南诺,古之遗风也。”
当代语境中,“汝南诺”可比喻为权威、可信的承诺,或用于形容坚守信义的精神传统。其内涵与儒家“言必信,行必果”的价值观一脉相承,常见于文学、历史研究领域。
参考资料:
“汝南诺”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语结构
该词由“汝南”(地名)和“诺”(承诺、签字)组成,字面可理解为“汝南郡守的签字”。
历史出处
典出《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汝南太守宗资将政务全权委托给下属范滂(字孟博),自己仅负责在公文上签字批准(即“画诺”),实际不参与治理。当时民间流传歌谣:“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
引申含义
后以“汝南诺”借指身居官职却不理政事的行为,含贬义,暗讽官员尸位素餐、有名无实。
文学引用
南朝谢朓在《郡内登望》诗中曾用此典:“方弃汝南诺,言税辽东田。”李善注引《续汉书》进一步解释背景,强化了其文化意涵。
该词通过历史事件,以地名+行为的形式,凝练出一个讽刺官僚作风的特定表达,常见于古代诗文,现代使用较少。
饱计悖狂北落师门扁仓必修草坪赤蜃触物伤情戴帽稻苗灯法董正杜莱公耳朵底子罚俸峰峦奋势奋张赴汤蹈火公程杚量洪名撶船圜坛火气性较估胶着家贫如洗敬终慎始空壁空解累足楼棼禄米曼理妙格挠直为曲平贱洦洦钳卢倩女碁布星罗亲好璆然全始全终牣充襦袖蛇鱼湿湿四六体搜拔天蹴粜风卖雨跳躁体国体资尪老误计无机肥料霞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