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胶柱鼓瑟 ”。《文子·道德》:“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剌》:“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举一反三,岂其若是,胶柱调瑟,不亦谬歟?”
“胶柱调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本义与字面解释
“胶”指用胶粘住;“柱”是瑟(一种古弦乐器)上调节弦音的短木;“调瑟”即调音。字面意思是用胶粘住瑟柱来调音,导致瑟柱无法移动,音调无法调整。
二、比喻义与核心内涵
比喻拘泥死板、不知变通的行为。强调固执于陈规或教条,忽视实际情况的变化,导致方法失效或事与愿违。
例:新技术应用需灵活调整策略,若胶柱调瑟般固守旧模式,必然失败。
三、典故出处
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劝赵王勿用赵括为将,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意为赵括只会死读兵书,如“胶柱鼓瑟”般不懂战场应变。
四、现代应用与辨析
近义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反义词:随机应变、通权达变
使用场景:多用于批评思想僵化、机械套用理论的行为,常见于管理、教育、技术革新等领域。
来源:
“胶柱调瑟”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比喻拘泥死板、不知变通,形容人固执地遵循旧规,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其字面意思是“用胶黏住瑟上调音的弦柱”,导致无法调节音调高低(瑟是古代弹拨乐器,调音需移动弦柱)。
早期典籍
最早见于道家著作《文子·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
(意为:固守某一时代的法规,否定传承的习俗,就像胶柱调瑟般僵化。)
关联成语
“胶柱鼓瑟”与其同义,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者常互通使用。
成语结构为偏正式,凸显“胶柱”这一行为导致的结果。瑟的音色依赖弦柱调节,黏住弦柱即失去音乐变化的可能,生动体现了“不变通”的弊端。
逼拨不虔裁量畅通程策弹尽粮绝刁民顶奏齶锋敢言之高冈高衣好辩鸿章巨字后顾之忧回舒简朴见示简兮嫉毁经涉就利九阴开山教主勘覆款曲勒铭燕然廉俸里递苓耳鸾觞贸名眇绵陌头目授内闲器略七零八落青镜青鴍起征犬台宫惹祸招愆山淫哨尖儿水臌说合私嫌随溜儿素袍袒免鼍鸣鼈应威厌刎颈之交闻诵悟门乌鸦嘴蠁虫痫瘈歊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