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矫枉过正 ”。 唐 张说 《吊陈司马书》:“矫枉过中,斯害也已。”《宋史·王存孙固等传论》:“他有更张,随事諫止,不少循默。然无矫枉过中之失,故能不亟不徐,进退有道,在 元祐 诸臣中,身名俱全,亦难矣哉!”
“矫枉过中”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ǎo wǎng guò zhōng,其核心含义是纠正错误时超过了合理限度,反而导致新的问题,与“矫枉过正”同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他有更张,随事谏止,不少循默。然无矫枉过中之失……”(《宋史》)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吊陈司马书》或《宋史》相关章节。
矫枉过中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纠正偏差的过程中,反而走向另一种极端。
矫枉过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是由“矢”和“木”组成,其中“矢”是指箭的形状,表示矫正;“木”是指树木,表示错误。共有12个笔画。
矫枉过中的来源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这本古代文献之中,寓意是要正确地矫正错误,不可过分偏激。
在繁体中,矫枉过中的写法为「矯枉過中」。
古时候,矫枉过中的汉字写法有所变化,如「矫」字的上面是「干」,下面是「彡」,表示纠正向前方的偏差。而「过」字的上面是「夂」,下面是「圬」,表示错误,也可以理解为越过。中间的「贝」是表示偏差的来源。这些变化代表了古代人们对矫枉过中的认识。
一个例句可以是:"在追求平衡的过程中,我们要警惕矫枉过中,不能走向另一种极端。"
和矫枉过中相关的组词有矫正、极端、偏激等。近义词有东山再起、外戚操权等,反义词则有中庸、稳重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