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rrest; imprison]∶拘禁;囚禁;关押
拘囚多次
(2) [prisoner]∶被拘禁的囚犯
(1).拘禁;关押。 唐 颜真卿 《祭伯父豪州刺史文》:“嫂及儿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脱於贼手,并得归京。” 明 无名氏 《精忠记·临湖》:“忆昔身遭俘掳,驱驰千里拘囚,凄凉几度可怜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 信王 脱於拘囚,结集忠义,所得壮勇不啻数十万,日望王师相为策应。”《“五四”爱******动资料·学界风潮记上编》:“北京大学法科已被军警占据,作为临时拘留所,拘囚被捕学生于内。”
(2).被拘禁的囚犯。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近世之训蒙稚者……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清 曾国藩 《湖口县楚军水师昭忠祠记》:“士飢将困,窘若拘囚。”
(3).拘束,束缚。 唐 韩愈 《和归工部送僧》:“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 宋 王安石 《寄丁中允》诗:“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她又被更深的悔恨拘囚住,一时入于昏迷状态。”
"拘囚"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的复合动词,其核心语义可拆解为两个语素:
一、构词解析
"拘"字在甲骨文中作"勹"形,本义指用手抓捕(《说文解字》),后引申为限制、束缚;"囚"字甲骨文象形为人在囹圄中,指关押俘虏或罪犯(汉典网)。二字组合形成"拘囚",既保留动作特征又包含状态持续。
二、法律与文学双重语境
三、历时语义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刑法志》"凡拘囚之地,覆以棘刺",指实体监禁场所。至明清小说如《醒世恒言》中,已发展出"心灵受困"的比喻义(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
四、现代使用规范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为书面语词,多用于正式文书或文学作品,日常口语中常被"拘留""关押"等词替代(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在司法文书中使用时需严格区分程序性拘传与实体性囚禁的法律性质。
“拘囚”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拘禁;关押(动词)
指将人限制自由并关押起来。例如:“嫂及儿女皆被拘囚”(唐·颜真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此义项在多个权威来源中均有体现。
被拘禁的囚犯(名词)
指被关押的人。例如:“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脱於贼手,并得归京”(明·无名氏《精忠记·临湖》)。
拘束;束缚(引申义)
比喻思想或行为受限制。例如:“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唐·韩愈《和归工部送僧》)。
以上解释综合了权威词典、古籍及文学作品中的用法,如需完整例句或更多文献参考,可查看相关网页来源。
安故重迁鞍座白厉厉悲健冰荡播亡不杂歠醨藂祠调平顶心洞启繁路凤表龙姿風澤風雨表夫遂骨骸过气国学姑妐化景缓带货损剪子脚古拐金色救命军旗客裳狂佞雷起鳞光卵石沦倾忙碌蛮荒苜蓿哪样炮制譬方平房平戎迁职任职日廪入火赴汤摄护腺疏绝鼠鲇顺水顺风庶妻四溅缩略汤神伟绩丰功无斁晓告西方圣人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