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傻瓜,糊涂人。 明 朱有燉 《曲江池》第一折:“俺兄弟二人,去郊外寻两个杓倈,哄他些钱钞使去来。”
(2).指没见识的后生。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二折:“不晓事的頽人认些回和,没见识的杓倈知甚死活。”
“杓倈”(读音:sháo lái)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元明时期的戏曲或白话文学中,现代已较少使用。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基本含义
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如《对玉梳》)还隐含“贪色的傻瓜”之意,强调因好色而显得愚蠢。此外,该词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相关,需结合具体作品理解。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曲江池》《对玉梳》等明代戏曲原文,或参考古代白话词汇研究资料。
《杓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拼音为sháo lǐ。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一般只在古代文献以及古文的翻译中出现。该词是一个名词,意为“铲子”或“铲刀”,用于用于清除、舀取灰尘、泥土或石块等的工具。
《杓倈》可以从字形上进行拆分,包含了两个部首:木和刂。其中,“木”是指木头,表示和木材相关;“刂”是刀的部首,表示与刀具相关。 《杓倈》的总笔画数为10画。
《杓倈》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形声字典《说文解字》. 在《说文解字》中,将“杓倈”解释为“铲也”。
繁体写法为「杓倈」,字形保持基本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笔画的书写顺序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的字形为基准,古时候汉字《杓倈》的笔画顺序如下:
1. 横(一画)
2. 提(一画)
3. 横(一画)
4. 点(一画)
5. 竖(一画)
6. 横(一画)
7. 竖(一画)
8. 横(一画)
9. 弯(一画)
10. 弯(一画)
以下是一些使用《杓倈》的例句:
1. 他用《杓倈》将石块舀出泥土。
2. 我要找一个大号的《杓倈》来清理院子里的落叶。
3. 在农田里,农民们使用《杓倈》耐心地挖掘土地。
组词:《杓倈》目前没有常见的组词。由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因此没有与之相常用搭配的词语。
近义词:铲子、铲刀。
反义词:无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