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毒刺刺人的蝎子。比喻可怖的事或狠毒的人。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哭友》:“贼臣窜窃,毒如螫蝎。若不同谋,何从涕泣。” 明 徐复祚 《红梨记·托寄》:“他意似虺蛇,毒似螫蝎,上方剑请为君蚤决。”
“螫蝎”是一个汉语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心机深沉、阴险狡诈之人,或比喻狠毒可怖的事物。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螫蝎”字面指用毒刺攻击的蝎子,引申为形容表面看似无害,实则暗藏恶意的人或行为。其核心特质是“阴险毒辣”,常与“虺蛇”(毒蛇)并提,强调危险性和隐蔽性。
该词源自蝎子的生物特性——常潜伏暗处发动致命攻击,后借指人性中的阴险特质。明代戏曲家徐复祚在《投梭记·哭友》中写道:“贼臣窜窃,毒如螫蝎”,以批判奸臣的狠毒。
明代《红梨记·托寄》中亦有:“他意似虺蛇,毒似螫蝎”,进一步强化了其与毒蛇并列的负面形象。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用例,可参考《投梭记》《红梨记》等明代戏曲文本。
《螫蝎》(shì xiē)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一种有毒的节肢动物,与蝎子相似,它的尾部有颗含有毒液的刺,能够用来防御和捕食。
《螫蝎》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虫字旁,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的部分是虫字旁的一种变形,表示蚕蛾类的昆虫,右边的部分是肃字旁,表示静止安详的样子。
按照笔画计算,螫字总共有12画。
《螫蝎》一词源自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尔雅》中,意思是毒虫。现代常用字为“蛳”,在繁体字中写作“螫”。
在古代,螫字的写法稍有不同。早期的写法将螫分成两部分:首先是上面的虫字旁,下面是舌字旁,表示毒液从刺上喷出。后来,随着字形演变,螫字的下部变为肃字旁,表示刺的形状。
1. 走在森林里,小心不要踩到螫蝎。
2. 他被螫蝎刺伤了,需要尽快就医。
螫蝎河、螫蝎毒液、螫蝎防护
蝎子、毒蝎、刺蝎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