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境地区伺望侦察敌情的土堡。《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 任尚 遣兵击破 先零羌 於 丁奚城 。秋,筑 冯翊 北界候坞五百所。”
“候坞”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òu wù,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解释,但主流用法更偏向以下释义:
候坞指古代边境地区用于伺望侦察敌情的土堡(军事防御工事)。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西羌传》,东汉时期为抵御羌族侵扰,曾在冯翊北界修筑了五百处候坞作为防御据点。
字词拆分:
历史背景: 东汉将领任尚在平定羌族叛乱时,通过建造候坞加强边防,这些土堡兼具瞭望、预警和驻军功能。
部分词典(如)提到“候坞”有“等待良机的地方”之意,但此释义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与字面混淆相关。建议以军事防御工事的解释为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或专业历史文献。
《候坞》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人”和“土”。它的笔画数目为10画。
《候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的《候坞志》一书中,用来指代江湖水道中的渡口或码头。后来,这个词语逐渐广泛应用到其他地方。
《候坞》的繁体写法为「候塢」。
在古时候,《候坞》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大致意思相同。它们包括「候屋」、「候属」等写法。
1. 江边的候坞是渔民们休息的好地方。
2. 这座候坞是城市交通重要的节点之一。
候船、候车、候选、候鸟、候诊等。
码头、渡口、渡船等。
停船、断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