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孤独貌;独处貌。《荀子·君道》:“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 唐 李德裕 《题奇石》诗:“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 宋 杨万里 《感秋》诗之四:“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
(2).木然无知貌。《庄子·应帝王》:“於事无与亲,彫琢復朴,块然独以其形立。” 成玄英 疏:“块然,无情之貌也。” 明 张居正 《葬地论》:“若体魄,块然无知,与土石等耳,虽得吉地,岂能使之通灵乎?” 清 陈确 《葬书·与同社书》:“而一人之身,荣瘁殊遭,则善恶顿易,虽百其口,何以自明?矧兹块然者,復焉能分解?”
(3).安然。《穀梁传·僖公五年》:“王世子,子也,块然受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 杨士勋 疏引 徐邈 曰:“块然,安然也。” 汉 陆贾 《新语·至德》:“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旧唐书·良吏传下·吕諲》:“ 諲 性谨守,勤於吏职,虽同僚追赏,而块然视事,不离案簿。”
(4).形容具体、真切。
(5).犹魁然。形容高大。 清 沉谦 《引声歌》:“形体块然,神明所寄。”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是虽块然七尺之躯乎?而其能力之弱,则与未成年者相差无几。”
块然(kuài rán)是古汉语形容词,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均体现其构词本源“块”(土块)的特性:
孤独独立貌
形容人或事物像土块般孤立无援、孑然一身的状态。此义强调存在的隔绝感与无依凭性。
例:《庄子·应帝王》载“块然独以其形立”,描述至人超脱世俗后如土块般独立存在的境界。后世如苏轼《东坡志林》亦用“块然”形容独处时的孤寂感。
完整坚实貌
形容事物如土块般浑然一体、未经雕琢或坚实厚重的特质。此义侧重质地的整体性与自然性。
例:《淮南子·诠言训》言“块然保真,怀抱德诚”,以“块然”喻指道德质朴未散的本真状态。清代笔记中亦见“块然巨石”形容山岩的完整巨硕。
现代用法延伸
现代汉语中,“块然”主要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延续“孤独”义(如“块然一身”)或借古义喻指事物质朴厚重的气质(如“块然如初”)。其使用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
权威参考来源
释义综合自《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及《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对“块然”的考释,例证援引早期典籍原文印证语义演变。
“块然”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用例:
孤独、独处貌
指独自一人、无伴的状态。
木然无知貌
形容人无动于衷或缺乏感知的状态。
安然、平静貌
表示安定、不受干扰的状态。
“块”字本义为土块(甲骨文象形),因孤立特性引申出“孤独”义。后逐渐扩展至形容状态(如安然)和体态(如魁然)。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及权威词典释义,若需完整例句或更多考证,可查看、4、5的原文引用。
白食悲惶被卧猋忽丙夜彬郁采缬惨切沉湎酒色楚宫吴苑打流打牙牌点册颠倒干坤點天燈恩言二赖子飞蛾赴焰刚豪告坐宫臧搆屯河落忽薄俭德郊郭焦衰寄径集谋经折装爵禄讵料刊薙科要狼子野心劳民动衆累丸连连连蔓犁锄裂絶泷吏庐山公庐室毛段南华梦拿腔作调棋画清敞秋雕三衅三浴删治少尹蛇脊世界大同市牙讼屈蜩螗闲情逸志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