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父之功业。《楚辞·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朱熹 集注:“此问 禹 能纂代 鮌 之遗业,而成父功。”
(2).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汉书·谷永传》:“治天下者尊贤考功则治,简贤违功则乱。” 章炳麟 《訄书·学变》:“法家之教,任贤考功。”
(3).泛指考核工作成效。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是故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
(4).官名。 三国 魏 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 隋 置考功郎,属吏部,掌官吏考课之事,历代因之, 清 末废。 唐 韩愈 《独孤府君墓志铭》:“ 权公 既相,君以嫌自列,改尚书考功员外郎,復史馆职。”《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又説到 宗子相 , 杜慎卿 道:‘ 宗考功 便是先君的同年。’”
“考功”是一个多义汉语词语,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献记载综合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父辈功业
源自《楚辞·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朱熹注“考功”为继承先人遗业、完成父辈功绩。此义多用于古代文献,强调家族或先人的成就传承。
官吏政绩考核
指按标准评估官员政绩,如《汉书·谷永传》提到“尊贤考功则治”,章炳麟《訄书》也提及法家“任贤考功”的理念。此为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泛指工作成效评估
汉代王符《潜夫论·考绩》中“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即强调广义的绩效管理,适用于各类事务的成果检验。
作为官名,“考功”始于三国魏的“考功定课二曹”,隋代设考功郎,隶属吏部,专司官员考核,清末废除。其职能直接影响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典、史学典籍及词典释义,完整文献可参考《汉书》《楚辞》等原著。
《考功》是指对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考察的意思,通常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下面分别介绍《考功》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考功》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老”,右边的部首是“力”。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考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官制。官员们在任职期间,需经常接受上级对工作表现的评估和考核。这种考核制度称为“考功”,意在评判官员的政绩和能力。
《考功》的繁体字为「考功」。
古时候,《考功》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在汉字的进化历程中,字形中的一些笔画顺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但整体上并不影响字义。《考功》的古字形为「考功」。
1. 他在单位工作勤奋,多次得到上级的表扬和《考功》。
2. 这次晋升的机会需要由领导根据你的《考功》来评定。
组词:考功观、考功录、考功田、考功状、考功长等。
近义词:考核、评估、奖励、表扬等。
反义词:考察、责罚、批评、惩罚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