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进学。《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至今两 川 风俗,女人自小从师上学,与男人一般读书,还有考试进庠,做青衿弟子。”
“进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基本释义
“进”意为进入,“庠”指中国古代的官办学校,特指地方设立的儒学机构。因此,“进庠”字面指进入官学读书,后引申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生员(即秀才)。例如《二刻拍案惊奇》中提到女性“考试进庠”,说明当时部分地区允许女子入学。
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明清文献,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古代“庠”作为地方教育机构,学生需通过县试、府试等考核才能“进庠”,成为“青衿弟子”(穿青色衣领的读书人)。
文化意义
该词反映了古代教育体系对读书人社会地位的重视,强调进入官学是个人晋升仕途的重要起点。同时,部分文献中提及女性进庠,侧面展现特定时期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注意区分
“进庠”与“进学”含义相近,但后者在明清时期多指通过院试成为生员,而“庠”更侧重指代学校本身。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二刻拍案惊奇》等文献。
《进庠》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学生被录取进入学府(庠),开始接受教育。在古代,庠是供学生学习的地方,可以理解为学校或教育机构。
《进庠》的拆分部首是辵(辶)和广。辵(辶)是关于行走的意思,广表示広大、宽广。
《进庠》的笔画总共有11画。
《进庠》一词来源于《左传·宣公二年》:“大师曰:‘郑袭之子有觋者,曰逐善。量之则宜进庠,病之则有床。’”在古代,进庠是指进入学府学习的机会。而繁体字为「進襄」。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进庠》的古代写法为「進庂」。
1. 小明考上大学,成功进庠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
2. 这位学子家境贫寒,但凭借勤奋和才华,终于进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进入、进展、进取、进步。
入学、进学、入府。
退学、出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