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庠的意思、进庠的详细解释
进庠的解释
犹进学。《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至今两 川 风俗,女人自小从师上学,与男人一般读书,还有考试进庠,做青衿弟子。”
词语分解
- 进的解释 进 (進) ì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妌 )。进而。 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 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 收入或买入:进
- 庠的解释 庠 á 古代称学校:庠序(古代乡学,泛指学校)。庠生。 笔画数:; 部首: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进庠"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科举考试(主要是童试)被录取进入地方官办学校(即"庠"),成为生员(俗称秀才)。以下是详细解释:
-
本义与核心概念:
- "庠"的本义:指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办学校,特指周代至明清时期县级行政单位设立的儒学机构(县学)。它是古代教育体系"庠序"(地方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大词典》明确将"庠"解释为"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如周代有"党有庠"的记载。
- "进"的含义:意为"进入"、"录取进入"。
- "进庠"的合成义:因此,"进庠"字面意思就是"进入县学"。在科举制度下,这并非简单的入学,而是特指通过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由本府知府主持的府试以及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这三场考试合称"童试")后,被正式录取为生员(秀才)。只有取得生员资格,才有资格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如免徭役、见官不跪等)。《辞源》对"进庠"的解释即指向"科举制度中,童生经考试录取后入府、州、县学读书"。
-
引申义与社会意义:
- 功名起点:"进庠"标志着个人在科举阶梯上迈出了第一步,获得了最低一级的功名——秀才。这是古代读书人摆脱"童生"身份,进入士绅阶层的关键门槛,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 教育资格:进庠意味着获得了在官方儒学机构接受教育和进一步参加乡试(考举人)的资格。生员需在学官(教谕、训导)的管理下学习,并定期参加考核(岁考、科考)。
-
历史文化背景:
- 科举制度体现:"进庠"一词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制度,是这一制度在地方教育层面的具体体现。它连接了基层教育与国家选官体系。
- 教育体系象征:它代表了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培养官僚后备力量为目标的地方官学教育体系的准入过程。
-
使用场景:
-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的特定历史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仅出现在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科举制度史或涉及相关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中。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庠"和"进"有详细释义,是理解"进庠"词义的基础权威工具书。
- 《辞源》: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和古代典章制度词语,其对"进庠"的解释直接关联科举制度。
-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系统阐述了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其中对明清地方官学(府、州、县学)的设置、功能以及生员的录取(即"进庠")、管理、考核等有详尽论述。
-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刘海峰、李兵等著):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各个层级和环节,"童试"作为科举的起点,其录取结果即为"进庠",成为生员。该书提供了理解"进庠"在科举体系中位置的关键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进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
基本释义
“进”意为进入,“庠”指中国古代的官办学校,特指地方设立的儒学机构。因此,“进庠”字面指进入官学读书,后引申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生员(即秀才)。例如《二刻拍案惊奇》中提到女性“考试进庠”,说明当时部分地区允许女子入学。
-
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明清文献,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古代“庠”作为地方教育机构,学生需通过县试、府试等考核才能“进庠”,成为“青衿弟子”(穿青色衣领的读书人)。
-
文化意义
该词反映了古代教育体系对读书人社会地位的重视,强调进入官学是个人晋升仕途的重要起点。同时,部分文献中提及女性进庠,侧面展现特定时期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
注意区分
“进庠”与“进学”含义相近,但后者在明清时期多指通过院试成为生员,而“庠”更侧重指代学校本身。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二刻拍案惊奇》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道人歌曲蚌鹬相持背判别具手眼冰窟不负众望操身行世潮脑冲淹炊烟春作麤语倒寘地皇法案法界观髣像发丫讽励夫男服期干粪搁煞关报鬼魋皓锷黑浸浸红裳鲎樽滑稽回说鹄钥将功补过就业口甜媒互人明辟明示目眹耦俱批回砯砯牵绊襁杖气劲绮媚请昏求马唐肆搔搔山毛榉捎连寿斝四载松风耳虽说缩匿颓唆頽沓文什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