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见德思齐的意思、见德思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见德思齐的解释

见“ 见贤思齐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见德思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源自儒家经典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修养、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见德思齐"指见到品德高尚的人或行为,就想着要向他看齐,努力达到同样的境界。它强调主动以贤德之人为榜样,见贤思齐,见德思齐,见善思齐,见义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它表达了积极向上、追求道德完善的态度。

二、字义分解

三、思想渊源与出处 该成语的核心思想直接源于儒家经典《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是否有类似的缺点)。”) “见德思齐”正是对“见贤思齐”这一核心思想的继承和具体化,将“贤”具体指向了“德”的层面。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此句时强调:“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这深刻阐释了见德思齐的积极进取精神和自我反省意识。

四、内涵解析

  1. 榜样学习: 它倡导主动发现和学习身边的道德楷模,将其作为提升自身道德水准的参照。正如《论语·述而》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自我激励: “思”字体现了内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发自内心地向往美好德行,并产生提升自我的动力。
  3. 追求卓越: “齐”字表达了不甘落后、力求达到与贤德之人同等高度的进取心和目标感,体现了对道德境界的不断追求。
  4. 道德自觉: 整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个体道德自觉和修身要求,是“内圣”功夫的重要体现。

五、用法与意义

六、相关概念

“见德思齐”是一个蕴含着积极向上力量和深刻道德智慧的成语。它源于儒家经典《论语》,核心在于教导人们要善于发现和学习他人的高尚品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与进步,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道德修养和榜样力量的优良传统。

参考来源:

  1. 《论语》(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
  3. 罗竹风 主编.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见德思齐”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àn dé sī qí,其核心含义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要向他学习、看齐,体现追求进步的态度。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拆解:

    • 见:看见、观察到;
    • 德:品德、德行;
    • 思:思考、想要;
    • 齐:看齐、达到同等水平。
    • 合意为:看到有德之人,便思考如何与之齐平。
  2. 同义词:

    •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两者含义相近,但“见德思齐”更强调对“德”的推崇。

二、出处与用法

  1. 文献来源:

    • 最早见于《隋书·李德林传》:“有教无类,童子羞于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
    • 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儒家经典,如《论语》中“见贤思齐”的修身理念。
  2.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褒义语境,形容积极向善、自我提升的态度;
    • 常见于书面语或正式表达,如教育、品德修养类文本。

三、延伸解析


四、示例造句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隋书》等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变革彩号裁与曹刘川人遄征代数和大姆子大忠祠丁历邸寺洞冥方红翻山越岭繁文缛节发神经乖歧官估馆官棍棒孤山处士和穆黄茧糖俭用胶鬲之困节上生枝济赖旌阳宅扛活馈运滥行敛首礼赂廪膳龙衣沦替禄泽马兜铃明法闵伤木位批评囚绿记绮燕森茂生养神耸十七八十足诵説铁片大鼓突袭煨燔微逆香醋翔鸟详玩枭族徙废郄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