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艺大鼓的一种。表演者左手打铁绰板(月牙形的铁片),右手打鼓。也叫铁板大鼓。
铁片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属于鼓曲类说唱艺术。其名称来源于表演时使用的特殊伴奏乐器——两片月牙形的铁片(又称“梨花片”)和一面书鼓。表演者右手持鼓楗击鼓,左手持铁片敲击节奏,同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曲目,唱腔多源于地方民歌或戏曲腔调。
“铁片”的由来
指伴奏乐器中的两片铁制响板,形似月牙,演奏时相互碰击发出清脆声响,用以掌控节奏。这种乐器在山东快书等曲种中也有应用,但在铁片大鼓中为核心特色之一《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
“大鼓”的界定
属于鼓书类曲艺的统称,以书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唱腔结构多采用板腔体。铁片大鼓的唱腔早期以“落腔调”为基础,后融合平谷调等地方音调,形成高亢婉转的独特风格《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
铁片大鼓形成于清末民初的河北地区,由艺人王祯禄(艺名“王佩臣”)改革并定名。其前身可追溯至“木板大鼓”和“弦子书”,20世纪30年代传入京津后广泛流行。代表曲目包括《王二姐思夫》《蓝桥会》等,内容多取材民间故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
2008年,“平谷调”(铁片大鼓分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凸显其作为地方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当前传承面临挑战,但通过曲艺院校教学(如中国戏曲学院相关课程)及文化馆展演(如北京曲艺团复排经典)进行活态保护。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铁片大鼓是中国北方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以敲击铁片(实为铜片)为特色,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铁片大鼓属于曲艺大鼓的一种,表演者左手持铁绰板(月牙形铁片),右手击鼓,并有三弦、四胡伴奏。其名称源于早期使用农具犁铧片击拍,后改用铁片,故又称“铁板大鼓”或“梨花大鼓”()。
起源与发展
艺术特点
代表曲目与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曲目案例,可参考权威资料如搜狗百科及非遗相关记录。
办得到剥面皮褊隘俵寄鼈臛不立文字操赢致奇长命锁穿腹捶床粗劣挫笔丹砂井點酥娘方寸不乱風磨凤拍纲纪仆管当轰轰阗阗怳惑黄蘖还清会葬结袂计费噤害臼科袴襦老背悔剌塔凉浆流烟鸬鷀船买菜迈众毛宗盟载绵里针木斫鸟惊鼠窜盘旋凭空婆罗门呪轻孤寝斋犬戎热导宂辞沙壶豕膏鼠目獐头投鼠抟埴唾面自干亡国虏榅桲想开邪味衅发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