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鬲 , 商 周 时人, 纣 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 胶鬲 举於鱼盐之中。”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 唐 元杰 《湞阳果业寺开东岭洞谷铭序》:“ 元和 丙申岁秋八月,余以 胶鬲 之困,庽居精舍。”
“胶鬲之困”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出自《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为商纣王时期贤士,因世道混乱隐遁经商,后被周文王发掘并重用,成为周朝重臣。
“元和丙申岁秋八月,余以胶鬲之困,寓居精舍。”
——唐·元杰《浈阳果寺开东岭洞谷铭序》。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境,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其双重含义:既表达困境,又隐含对未来的期待。
胶鬲(jiā gé)之困是一个成语,意为因为恶劣的境遇而感到困扰和束手无策。该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胶”和“鬲”。
“胶”字的部首是“⺼”,总共有8画。它是一个象形字,表示黏性物质。在繁体字中,胶字的写法为「膠」。
“鬲”字的部首是“鬲”,总共有20画。它是一个形声字,表示簋的音义。在繁体字中,鬲字的写法为「鬲」。
“胶鬲之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据说,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次攻打敌国时,士兵们需要用胶鬲来盛装沥青,以修筑城墙。然而,由于缺乏胶鬲,城墙修筑的进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导致战争陷入了困境。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胶字的写法为「膠」,鬲字的写法为「鬲」。这些写法与现代的简化字写法有所不同,但仍然保留了相同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使用胶鬲之困的例句:
一些相关的词语包括胶鬲之苦、胶鬲不堪、胶鬲难舍等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在困境中感到困扰和无助的意义。
胶鬲之困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它的反义词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例如,在胶鬲之困中,人们可能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解困”可以被认为是胶鬲之困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